搜索
 

笛声回荡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8月11日中午,许老师电话告知我,王国勇老师今天上午9时许走了。自从知道王老师在多年疾病折磨后决定放弃治疗,我一直担心的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下午想以曲社名义在公众号上为王老师写一个讣告,再配几张照片。手边没有,连忙回家去拿保存照片的硬盘。在大量的曲社活动照片中,竟然找不出几张王老师的照片。王老师病了太久了!

我们嘉兴玉茗曲社是2010年成立的,王国勇老师从成立的第二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发病,之后断断续续到曲社来过几次,其间上过七八次手术台,所受之罪难以想象!但王老师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昆曲无比热爱。

听老社长朱培林先生和许紫钰老师都说起过,当时因为朱社长要学昆曲,找到许老师,许老师又叫来住在一个小区的省戏校首届昆曲班同学王国勇老师,因为他当年就是主攻昆笛的。王老师说他离开戏曲学校后,已是四十多年不摸笛子了,他是嘉兴日报印刷厂退休的,他们同事一个都不知道他还会吹笛。学曲需要曲谱,没有现成的,王老师就通过听录音把谱记下来。一开始是手写,后来他学会了电脑记谱,再打印出来分发给大家。他原有几支笛子,为了更好地为曲友伴笛,他又买了不同调门的笛子。拍曲时为了听得清曲友的唱,他有时会走到曲友边上伴笛。虽然他这么多年不接触昆曲,但一拿起曲谱,他还是能熟练吹奏。尤其是他能看着工尺谱吹笛,让刚刚接触昆曲的我们,觉得王老师真厉害!他对自己是嘉兴曲师许鸿宾先生的学生很感骄傲,一直跟我们说许先生当年是怎样教他们拍曲的。

王国勇老师不仅会吹,也会唱,他喜欢唱老生的曲子,他的老生腔很纯正。他特别喜欢唱《桃花扇·余韵》《长生殿·弹词》《牧羊记·告雁》中的曲子,他把其中所有曲子全部用电脑重新制作了简谱分发给我们。另外,他也喜欢唱《十五贯》尤葫芦的出场曲,一边唱,一边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在戏校学习时,他的同学唱这个曲子时的趣闻,当年一帮调皮孩子的模样依稀可见。

他生病后,我们找了民乐队的老师来顶替一阵。此时我感到笛子在昆曲中的重要性,便开始自学。王老师知道后,鼓励我学笛,并表示随时欢迎我去他家学。但我担心他太劳累,不敢多打扰他,记得只去过两三次,每次去他总是先为我泡好茶,然后听我吹,我有吹得不对的地方,他马上会指出来,然后跟我详细说明并示范。有时我们也聊些别的话题,聊起笛膜的制作他就很来劲。他曾经从野外采集了芦苇的内膜,精心制作了一批笛膜,说比外面买来的好很多。他送了我一袋他自己制作的笛膜,扎成一小管一小管,甚是可爱。

他平易近人,热心助人,还不失幽默,社里的曲友都很爱戴他,他生病期间很多曲友都去看望过他。他也常常惦记曲社,只要身体允许,总会到曲社来。前几次还能吹吹笛,尤其是2017年筹备首届嘉兴曲会期间,大热天还跟我们一起练习,曲会的两天他全程参与,勉力为大家伴笛。后来笛子吹不动了,他也会来坐坐,听大家唱曲,他在一旁拍曲,不时给大家指正。最近两年来得少了,他的病情一直在反复,几乎年年要上一次手术台,曲友们为他揪着心。

今年春节我想去看看他,他微信跟我说:“因为疫情关系,医院不让进,等我出院发信息给你,再次感谢关心!”一周后,我以为他出院了,再次联系他是否在家,他说:“我还在医院住院,这个周日能否出院不得而知,有情况我即时与您联系。”后来他没联系我,而我也忙得没有联系他。一直到7月初,扬州青年昆曲协会陆广飞会长寄来三本翻印的《毛主席词十四首》工尺谱,让我转交一份给王老师,我才又联系王老师,他说这几天正好在家,隔几天又要去住院了。于是,在这个周日的下午,我与许老师、殷大姐一起去他家看望他。好久不见的王老师,明显消瘦了许多,但气色还好,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显得很开心,话很多,想着什么时候再来曲社与大家一起拍曲,还让我一定要谢谢陆会长的馈赠。

7月26日传来王老师再次病危的消息,曲友们在群里纷纷为王老师祈祷。兴许是曲友的召唤,王老师又醒了过来。我以为坚强的王老师这次又能奇迹般地挺过来。

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老天似乎也在为王老师的离去哭泣,暴雨量极为少见地达到红色预警。晚上我和殷大姐、雁雁三人冒着倾盆大雨,带着曲社全体曲友的哀思,去向王老师作最后的告别。因为昆曲我们相识一场,虽然你带着种种不舍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笛声永远在我们曲友心中回荡。

(作者系嘉兴玉茗曲社社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