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志康:28年苦钻水稻良种技术“老黄牛”终成“大金牛”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张会君

被誉为“泥巴书记”的王志康,在嘉善县西塘镇星建村做了1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荣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

去年,王志康主动卸下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集中精力当好嘉善县西塘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这个农业公司,首要目的倒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做好服务。”王志康告诉记者。

“服务”这个词,王志康一直挂在嘴边,记者追问:“到底是服务什么呢?”王志康笑着回答:“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好学肯干

从普通青年农民成长为专业农技人员

王志康生于1965年,15岁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下地种田”。王志康说,那个时候都下地挣工分吃“大锅饭”,爸爸是村里的会计,对干农活不在行,家里3个小子,哥哥选择当兵,弟弟想做泥瓦工,自己就挑起了种田的担子。而这一年,也是王志康40年种田生涯的“起点”。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西塘镇星建村,分田到户后,王志康家庭共承包了12亩地。直到现在,那12亩地里种了哪些农作物,王志康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有早稻、大麦、小麦、蚕豆和油菜。”

拥有12亩“自己说了算”的土地,十七八岁的王志康充满了干劲,好学的他一边向村里的老农民请教种水稻的经验,一边买各种农技指导手册自主学习,钻研水稻栽培技术,并时不时去农技站请教工作人员。一年又一年,王志康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水稻产量不断增加,小伙子因为水稻高产而“种出了名”,并被当时的农技站聘为乡镇农技干部,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转变为了一名专业的农技人员。

1993年,王志康在种地的道路上开始了“加速跑”。彼时,王志康刚担任乡镇农技干部没多久,便在嘉兴农科院的支持下,创办了水稻良种繁育场,承接农科院的水稻繁育任务。同时,为了精进自己的水稻种植技术,王志康报名加入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嘉善分校的农学班,系统学习有关土壤、气象、栽培、植保、种子等专业课程。“那时候就是一边学习一边种田,用现在的话来说,一边学理论一边做实践,所以那几年进步很快,掌握的农技知识多了,也在田间地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王志康说。

自1993年创办水稻良种繁育场以来,王志康每年承包水田500亩以上,并联合周边的种粮大户,一起试验、推广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2008年,在王志康的努力下,嘉善县农星植保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对全村2600亩(现已超万亩)的水稻作物进行统防统治,即在水稻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都会提供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服务,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亩均效益。

推广水稻良种

带领农户共同致富

2000年,因乡镇机构体制改革,王志康失去了“乡镇农技干部”的头衔,重新做回了农民,王志康向记者坦言:“当时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可老话说得好,功不唐捐,王志康对农业的钻研劲儿被其他人看在了眼里,随后,组织安排王志康到西塘镇星建村担任支部委员,分管农业工作,5年之后,王志康成为星建村的党支部书记。

从2005年上任到2020年主动请辞,王志康一干就是15年。提及这段经历,王志康讲了一段小插曲:“这15年一共选了5次书记,每次我都是高票当选,说明大家认可我的工作,说实话,我心里也很感动。”

肩上担着责任,这头勤恳的“老黄牛”拓荒的精神头更足了,顺应农业改革形势,王志康积极带领周围农户,主动开展浙江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百亩示范方创建的试验与示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嘉善县首次突破了晚稻单产811.5公斤的历史纪录,2014年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855公斤,攻关田的亩产甚至达到了948.5公斤!王志康将这套高产创建的生产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身边的种粮农户,现在,百亩创建攻关已经辐射至万亩示范片。

“要实现‘种田致富’,单靠蛮干是不行的,土地的产量总归是有上限的嘛,所以我们的经营思路是必须打造全产业链,推行产供销一条龙。”王志康的心中,早已画好了西塘镇农业发展的蓝图。为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星植保合作社推出了西塘镇的大米品牌——“哇哇响”,选用嘉兴市农科院培育的优质晚粳米水稻新品种,以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方式栽培,不打农药,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呵护”水稻生长。

去年,优质晚粳米“哇哇响”的种植面积5000多亩,亩产量60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因产量高、米质优、销路好,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预计总产量能超过600万公斤。通过优质优价订单,这些水稻在成熟前就被其他米业公司早早预订了,因此也不愁销路。王志康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假如今年的水稻保护价是2.7元一公斤,我们优质优价订单就卖3元一公斤,一公斤稻谷多卖0.3元,按600公斤/亩算,每亩能增加180元收益,总产量600万公斤的话,你算算,农户们能增收180万元呢!”

深谋远虑

打造农民学校,培育“新农人”

2019年,王志康担任嘉善县西塘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组织开展土地集中流转生产经营管理,西塘1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农户与镇农业公司的桥梁,用3年时间将全镇4.6万亩土地流转到公司,由公司统一管理。而同王志康一起进公司的,还有3名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

王志康告诉记者:“这些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本科毕业,又是专业搞农学的,我们是带着‘目的’招他们进来的,要培育他们做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新的农业技术知识,要会操作新的农业机械装备,最重要的是,要适应得了全新的农业生产环境。

其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念头,在王志康心里酝酿了很久,他告诉记者,村里的种粮大户,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后继无人”的难题早就摆在了眼前,“就说现在流行的这个农用无人机,六七十岁的老农户,哪个操作得来?我自己都还没弄明白。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培育新型主体,培养年轻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怎么培育?年轻的大学生怎么带?王志康的答案特别淳朴:手把手地带!王志康教他们育种、栽培、施农药,为了教他们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干脆把他们带在身边,自己干什么,他们就跟着干什么。除了上课,他们也会参加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业培训,在西塘镇的繁育基地实地学习和实践。

采访时,天空下着小雨,两个大男孩驾驶着收割机,一路笑着从农业公司的禾场开向旁边的乡间小路,田埂边的老农户正等着“新农人”释疑解惑……

王志康说,自己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把镇农业公司打造为一所农民学校,吸纳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到农业公司来学习和工作,然后辐射到整个乡村,把所有的技术应用在大地上。

“这些学生将来有两种发展渠道,一部分去做实体,去承包几百亩、几千亩甚至几万亩土地,自己创业;另一部分是通过专业化服务组织发挥所长,比如说专业做机耕、做育种、做收割、做风干……给种植大户或者是合作社提供服务,靠自己的农技特长发展下去。”王志康认为,不论社会怎么发展,饭总归是要吃的,而一日三餐离不开农业,新型职业农民一定会有广阔的舞台。

【捺出态度】

王志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刻苦钻研农学技术,成长为一个装备新知识的新型农民。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和基层干部,王志康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学到的农业科学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农户,带领农户增产增收、共同致富,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

提及未来,王志康表示,自己还有一个更大的梦要追:通过美丽乡村,打造美丽田野,发展美丽经济,实现农业产业的效益最大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激流勇进,让农业产业更加兴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