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十四节气漫谈“芒种忙着种”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吴顺荣

簇上蚕茧已成丝,割麦栽秧争农时。

更有梅子黄时雨,白鹭飞来水满池。

本周六是芒种。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稻等结穗并生有芒刺的禾黍科植物。芒种之名意为:有芒之麦即可收;有芒之稻已可种。“芒种”与“忙种”谐音,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作物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长根”、“芒种插秧是个宝,夏至插秧是根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农谚曰:“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的“三夏”大忙季节,指的就是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俗话说“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在我们秀洲区,以前普遍种植小麦、大麦。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到了芒种节气,上午看上去还青青的麦子,过一个晌午就一片金黄了,这时就得抓紧收割。当地流传“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的说法。意思是说,麦子不能等到完全成熟再收割,那样会有许多被折断的麦穗和失落的麦粒丢失在田里,难以做到颗粒归仓。“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时节,农民承接着夏收、夏种、夏管的繁重农活,也背负着一年的辛劳和希望。芒种,就是人们和新麦相会的日子;芒种,就是收割之舞的广阔舞台。此时的麦田,在太阳灼亮的光束中隐隐闪烁,透出绸缎般的光泽。女人没有了矜持,她们手握大镰刀,俯下柔柔的腰身,埋进金黄的麦田中,收割金色的麦浪,银镰在晨光里闪烁着丰收的光芒。男人们没有了懈怠,他们肩扛扁担,把一担担成熟挑回家去,田塍上处处晃动着古铜色的脊背。这时,芒种似乎不再是日历上的日子,而是一张张满是汗水的脸庞,一双双肌肉结实的臂膀,一份份穿越时空的季节大礼。麦子刚收割上场,麦粒还未归仓,农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劳作。灌水、翻耕、上肥、平田、插秧……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镜面似的水田里,姑娘、大嫂们宛如散花的仙女,把绿油油的禾苗抛向天空,忽然一个美丽的转身,又将禾苗插成一行行绿色的琴弦。不消多少时日,黝黑的土地上已是另外一番景色,金色的麦浪变成了绿色的柔波。因为这片新绿,田间的一切都变得生动鲜活;因为这片新绿,让人陶醉在“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田园诗意中。

其实,这样的美景是农家“忙”出来的。没有下过地、种过田的人,没有炽热地渴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人,怕是永远也感受不到“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的繁忙,也永远体会不到“芒种到来忙忙种”的辛劳。芒种,正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勤劳的农人种下一个五谷丰登的梦想和希冀;无私的土地丰盈着乡下人的田歌和民谣;乡土的寓意于汗水的洗礼中一步步贴近幸福和喜悦。

芒种后,我国最主要的气候现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这段时间称之为梅雨季节。因为,此时正值梅子黄熟之时,故“黄霉”又称“黄梅”。

此节气里,我国有许多习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而端午节总是出现在芒种前后。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素有食“五黄”、驱“五毒”、裹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这天家家户户在门楣上悬挂艾草、菖蒲和大蒜;在房中焚烧苍术和白芷;而女人们则忙于裹粽子、做香囊,这似乎是端午的象征。端午节正是嘉兴春蚕收获的季节,经过蚕娘神圣而神秘的忙碌,终于迎来了蚕茧丰收。这时,就该“谢蚕花”了。“谢蚕花”,其实就是谢蚕神,俗称“蚕花利市”。以前,到了这一天,南湖周边的蚕民都会带着鱼肉之类的祭品到南湖烟雨楼的大士阁祭嫘祖,感谢蚕神给他们带来丰收。祭毕,便在南湖中赛龙舟。此时,湖面上群龙飞驰,浪花飞溅,你追我赶,热闹非凡。龙舟竞渡结束后,一家老小同吃蚕花饭,既谢了蚕神,也犒劳了自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