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英
在城市的“格子笼”里待得太久的人们,偶尔总会冲破城市的围城来到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便是人们千里迢迢,徒步的目的所在。
徒步是会上瘾的,就像喝一杯黑咖啡,初入口中是苦,回味却是无尽的甘甜和醇香。前往西径山的路有两种:一种是石子泥路大道,漫长而乏味;一种是密林野路,神秘而充满未知的艰险。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前者,我也在前者之列。毕竟,很少有人能是勇士,我们都害怕荆棘、蟒蛇还有坟墓。在没有路的野山,就怕穿过墓地,惊扰了安息在大山里的灵魂。在我们的队伍中,仍有一些人,像真正的勇士那样,冒着未知的风险,穿越密林。我们只能仰望他们。
我们走在石子泥路大道上,坡度较大,路途漫长。似乎已有路友力不可支地捡来竹竿借力,有的气喘吁吁坐在石头上畏葸不前了。一开始,我是一个落在最后的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便已是第一名。是啊!你可以冲劲不是顶好的人,但耐力一定要好,就像我喜爱走这样的路,一整日也不觉得疲惫,一整日也不觉得乏味,单调而漫长的喜爱。
朋友说,“她总喜欢吃白粥加白糖,从小到大,百吃不厌”。是啊,热爱一件事物,简单而漫长。有些人可能觉得是空乏,有些人却觉得其乐无穷,有些人就是在这简单而漫长的坚持中成了大师。
两种不同的路途,最终到达了同一个终点——西径山景区。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清泉石上流、飞瀑千丈泄;台阶青绿、扶梯优雅;三三两两的女子举手投足的优雅、一颦一笑的明媚竟与山水融合成美妙的风景,永远定格在那充满韵味的相片中。
偶尔停下脚步,捡起一枚落叶,把玩着树叶,靠在石壁上,山泉从头顶上飞落下来,在底下的潭子里溅起白色的水花。孩子们走累了,纷纷来到潭子边,把玩起清泉水来。潭边翠绿的竹林更显山水的奇妙与优雅,吟一句昔日文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水声、嬉闹声、竹子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交汇成了一曲和谐动听的山之乐曲,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我有些困惑了,我似乎本该是这山间的隐士,怎又轮回到这嬉闹的凡间?
隐士?西径山确曾有隐士,而且是不一般的隐士。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晋时的塔院、亭榭、小桥虽已不复存在,但昔时江左风流、苍崖浚谷的人文风物依然犹在。谢安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隐居后出山济世,成功指挥“淝水之战”,名垂青史,“东山再起”这一妇孺皆知的经典成语即由此而来。按前人的说法,这便是在向天下人诏告,西径山水不但是一处能修身养性的明山丽水,更是一处厚积薄发、等待成功的风水灵秀之地。
寻着谢安的足迹,我们像一个个隐士,体味着山水间的淋漓畅快。洒尽汗水到山顶,仍是郁郁苍翠的树,唯有一座新的亭子名曰:怀谢亭。这里,似乎藏着人们对谢安的所有怀念。有些人,精神太明媚了,尸骨无存,无迹可寻之时,灵魂仍然栩栩如生。
有一条路叫“佛心之路”,那便是西径山古道。古道全长四华里,多为块石垒砌,历经千余年,仍完好如初。那零零碎碎的石头,苍老古朴,散发着流经千年的沧桑之美。我们走在这条古老的碎石小道上,也不拍照,只是静静地走着,像一个个心中有圣念的朝圣者。萦绕在耳边的仿佛是古老的人们那铿锵的脚步声,久久地在这古木苍穹之间环绕。我们走在这条千年古道上,就像古代的人们那样,走向那将要到达的礼佛敬香之地——双林寺。可惜双林寺已湮灭在了千年时光的尽头,再也无迹可寻,敬香的虔诚只能是真正的“佛心之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