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条小船载运中国革命驶过“金沙”骇浪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金沙江,长江的上游。江水沿着川藏边界奔腾而下,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波涛汹涌。

皎平渡口,只是金沙江上勉强能渡人往来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而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

如此天险,未能挡住中国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步伐。86年前,他们在这里,仅凭7条渡船,3万多名红军全部渡江,留给敌人几只“破草鞋”。

如今,因为国家重大工程乌东德水电站的建造,曾经的渡口淹没在了金沙江下。伫立江边,远眺两岸峡谷和碧如玉带的江面,不禁让人遥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船,载过了怎样的一支军队,书写了怎样的一段历史?

近日,记者来到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寻访红军当年的足迹。

智取渡口巧渡金沙

神来之笔铸就传奇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拉开帷幕。

1935年,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欲将红军歼灭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作出“调虎离山袭金沙”的部署,决定渡江北上,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4月29日早晨,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要求“全军指战员均能以高度紧张性与最坚强意志赴之”。次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开始了对金沙江渡口的突袭。

在位于禄劝县杉乐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当年使用过的马灯、银元、马鞍、刀具等用具,《红军支部工作纲要》《步兵战斗条例》等相关资料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段光辉历史通过大量史料印刻在了纪念馆里,也印刻在禄劝人民的心里。

张永兴是禄劝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从小听老人讲述当年红军过禄劝的故事,是当地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专家,他带领记者重温了这场被称为“神来之笔”的经典战例。

在纪念馆的一块展板上,记者看到,三路纵队的目标非常明确,分别是洪门、鲁车和皎平渡三处渡口。“在其他两个渡口,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都因江阔水急、敌机袭扰未能成功渡江,皎平渡成了红军唯一的生路。”张永兴向记者解释。

当急速行进的红军大部队抵达江边时,面对崇山峻岭之中奔腾而来的江水,战士们没有丝毫心情欣赏这壮美的景色。山水的险恶、闷热的天气,加上此前蒋介石“毁船封江”的命令,让红军再次陷入困境。如果过不去,红军很可能会在这里全军覆灭。

“越是绝境,越能体现红军的智慧和革命大无畏精神。”张永兴介绍,当时的干部团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当晚,刘伯承率干部团三营附一个工兵连,经过一天一夜连续急行,于5月2日子夜到达皎平渡口,在渡口南岸用缴获的两条小木船渡过前卫连,并乘黑夜巧妙地将北岸守敌缴械俘虏,抢夺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胜利渡江奠定了基础。

干部团夺取皎平渡后,第一时间派人到上下游寻找船只,经多方努力,先后凑得敌人尚来不及破坏和藏匿的大小木船共7条,在川滇两地找得船工37人。红军先遣队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并制定《渡江守则》,规定了严格的渡江纪律,确保渡江顺利进行。

夜色沉沉,金沙江的水面却并不平静,两岸火把大照,整整7天7夜,3万多人的红军部队顺利渡过金沙江天险,未损失一人一骑。两天后,当国民党军先头部队赶到金沙江边时,只看到岸边留下的几只“破草鞋”,红军已不知去向,渡船也没找到一条,只能望江兴叹……

37名船工7条小船

皎平渡的7天7夜

张朝满、杨朝兴、李正芳、陈月清……在禄劝杉乐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块特殊的展板,上面记载着帮助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名单。86年前,就是这37名普普通通的船工不顾个人安危,帮助红军渡过了金沙江。

2006年,随着93岁老船工张朝满的离世,当年的37名船工全部辞世。任皎平村党支部书记多年的毛洪银曾是船工学徒,闲暇之余,他总爱去纪念馆里转转,看看老船工的照片,向来参观的人说说当年的渡江故事。在他身上,有些传承,早已融入血液里。

“我师傅当年就是在这里划船渡红军过江的。”毛洪银说,做学徒的时候,自己和陈月清、李正芳、杨朝兴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那会儿就经常听老船工们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英勇事迹。

红军抵达皎平渡拉嘎厂时,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渡口已经处于封锁状态,几乎所有的船只都被蒋介石下令集中到北岸的四川境内藏了起来。“刘伯承总参谋长首先命人找船,战士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后来,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毛洪银说,“战士们很聪明,当机立断用自己的衣服把漏洞塞上,就这样艰难地渡了江。”

然后,前卫连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了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战士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敌军的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几条小船,共动员了37名船工,准备渡过大部队。

“为了抢渡,每条船都编了号,上船时,部队排成一路纵队,上船后,战士们一一对号入座。”毛洪银说,每当讲起这些故事,老船工们脸上总是很骄傲。由于周密筹划、精细指挥,虽然人多船少、时间紧迫,但渡江时却是井然有序、快而不乱,充分展现了红军的纪律性。

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也是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这一点,从红军对船工的优待和照顾上就能看出来。据船工们回忆,红军给他们每天五块大洋,管六顿饭,餐餐有肉,自己却只吃青豆果腹。船工们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对红军充满了敬爱之情。第一天渡江时仅有18名船工,后来增加到了37人。

“师傅说他们连日连夜不停地划呀划呀,换人不换船、息人不息桨,一班人下来,另一班人又上来,最后手臂划肿了,脚也站酸了,可是精神上无比愉快,老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就算拼了命也要帮红军渡过江去。”就这样,37名船工在红军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下,夜以继日来回摆渡,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

在毛洪银心中,还珍藏着这样一个故事:“红军到了皎平渡口曾经问,这金沙江的水怎么这么大?我师傅就说,这个水的源头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走到这儿后汇集了很多支流,就有这么大了。那个红军战士说,对,就像我们的队伍一样,越走越壮大。”这段记忆,毛洪银至今难以忘怀。

就这样,浊浪翻滚的皎平渡,不仅成了红军命运的渡口,也成了承载中国革命火种驶向新彼岸的渡口。37名船工的名字被刻在了江边的纪念碑上,伴随着历经百折、日夜不绝的金沙江水,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长征路上鱼水情深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金沙水拍云崖暖”,关于这段征程,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这样写道。红军血染的征途,在云南省奏出了一曲激昂磅礴的乐章。这一曲乐章的第一个重要音符,便落在了禄劝县。

伟大的长征途中,红军在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县,行经12个乡(镇)、65个村委会、311个自然村,住过84个村寨,历经12天,行程985华里。

正如聂荣臻元帅曾为禄劝县题词“革命圣地,山川增辉”。一路上,红军沿途留下的标语、宣传读物,红军用过的武器和用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路居过的旧址,一点一滴、一草一木都被禄劝人民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保留了下来。

在九龙乡木克村张有功家,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墙壁上画着“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消灭地主阶级、反对富农剥削”两幅革命宣传画,以及“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白军弟兄和红军联合起来,一致北上抗日”等五条标语。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红军走后,地主命令长工将墙壁上的红军标语、宣传画刮掉重新粉刷,这些长工连夜采来仙人掌,用仙人掌汁将其涂抹后再进行粉刷,才保证了这些标语和宣传画的完整性,也让它成为重要的文物。

在皎平渡镇杉乐村,有一棵树龄在300年左右的杉乐树。当年,朱德总司令曾将他的战马拴在这棵树下。后来,当地群众为纪念这段历史,将此树称为“将军树”。“这些年,政府找来林业专家,给它搭了支撑架和围栏,还定期松土、检查枝干。”当地村民说。

在翠华镇界牌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在当地老乡家中借宿。现在,这几处住址都修建成了长征路居遗址,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看到,在毛主席长征路居遗址,馆内陈设着当年毛主席用过的桌子、木床、马灯等物品。站在这里,仿佛看到毛主席用门板搭床,在四方桌前运筹帷幄的场景。

翠华铁索桥红军战斗遗址及红军烈士陵园、九龙红军烈士洞、团街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石板河阻击战遗址、田心村红军筹粮动员大会旧址、三大渡口遗址……在这里,还保留了其他众多红色遗迹,以供后人瞻仰和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护“巧渡金沙江”这段珍贵的历史财富,皎平渡镇1987年开挖皎平公路,1992年建设皎平渡大桥,建成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渡江纪念碑。2004年,皎平渡经国务院审定为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及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随着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渡口处的村民陆续搬迁,皎平渡大桥也在原大桥下游500米处重建。2020年4月,大坝蓄水,原来的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渡江纪念碑淹没在了水下。现在,馆内的很多史料、仿制的当年的渡船都暂时放在了禄劝县杉乐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而新馆和纪念碑迁建、水下遗址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斗转星移,如今的金沙江依然横隔在云南、四川两省之间,虽然当年的渡口和船工都已不复存在,但是红军的英勇事迹和光辉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了当地百姓心里。

2020年2月24日,一所红军小学落户在长征路上——禄劝县秀屏小学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军小学”。86年来,红色基因、长征精神一直在禄劝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人们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