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星光,温柔的夜色,如水的音乐,一封封嘉(家)书被深情朗诵……这是一场特殊的阅读,是心与心的对话,是城与人的对话,更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4月23日,恰逢世界读书日,“九水连心
家的方向”——一封嘉(家)书星空朗诵会在嘉兴九水连心景观提升工程长纤塘样板段举行。
此次活动由品质嘉兴大会战指挥部办公室、嘉城集团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读嘉·人文、嘉兴日报江南周末协办,新民晚报社媒体支持。
3月19日,“九水连心·嘉书家信”征集启事在嘉兴日报、“读嘉”新闻客户端同时发布,用嘉兴人的“嘉书家信”守住幸福底色,展现城市变迁,读取城市记忆。应征者有名人文化研究者,也有地方文史爱好者,有收藏家,也有普通民众。
一个个字符,一封封信,记录着一个个家的故事,汇聚成一座城市的记忆。朗诵会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嘉书家信,串起嘉兴的百年故事。
正如嘉兴市副市长江海洋在现场致辞中所说,“让家书成为城市景观,成为城市公共记忆,非常有意义。我们在九水之一的长纤塘畔朗读嘉书家信,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这些书信之于嘉兴、之于嘉兴人,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蕴藏在嘉书家信中的情感,也可以给蝶变中的嘉兴注入更多温暖的价值、向上的能量。”
“信”“心”相印
吟诵纸间故事
藏匿于纸间的故事,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九水连心
家的方向”一封嘉(家)书星空朗诵会共分为序、嘉、禾、兴和尾声五个篇章,在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带领大家一起聆听嘉(家)书中的温暖故事和时代记忆。
伴随着清脆的童声,在长纤塘畔璀璨的星空连廊下,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之《家乡滋味》唱响了绵延数百年的嘉禾乡土民谣,也拉开了这场在九水畔的诗遇。弦歌不辍,诗意唱响。南湖是诗人朱彝尊的故乡之湖,耳濡目染着故乡湖水的美好风情,他以民歌之调,写下《鸳鸯湖棹歌》百首。这一首童声合唱,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盘古开浑沌,上下五千年。依稀往事如昨,华夏几多难,列寇瓜分凌践,军阀连番混战,万里杳晴川……”第一封“嘉”书《红船向未来》,诗词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朗诵者李湘臣说:“这首《红船向未来》,我已经朗诵过无数遍,一字一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更了解到其蕴含的精神。”
现场有观众说,这段诗词让他想起前段时间,在嘉兴城市记忆中的震撼一幕,3300架无人飞机在天空中用精彩绝伦的空中灯光秀,展示了百年大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整整七分钟的精彩亮相,让世界了解“五彩嘉兴”的璀璨光芒。而这封“嘉书”,连向的正是红船起航地南湖,“生逢伟大的时代,我们何其幸运,身处嘉禾大地,我们何其幸福”。
“红船修复不久,1978年冬,我伯父伯母,父母亲即前往瞻仰。站在船头,也许他们会想到,半个世纪前,我祖父他们就在船里开会。虽然只有十来个人,但是,正因为他们找到了革命的真理,代表了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必将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长孙王明华写给嘉兴的一封“嘉”书,在星空下被深情地吟诵,温情而动人。
时光流转到一百年前盛夏的那一天,一艘小船上,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从嘉兴燃烧到华夏大地,从此,那艘小船驶进了永恒的时间记忆里,驶进了共和国的血脉中。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离世时年仅27岁,却为党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真正的跨越百年光阴,感受家国情怀。”“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够穿越生死,跨越时空,那就是这封嘉书带给我的感受。”“从字里行间感悟家国情怀,在薪火相传中汲取奋进力量。”观众感慨万千,这封家书,犹如一束光,投进现场观众的心里。
“一生中最幸福的时间,便是在自己家内过的最初几个年头。我家在店门前的街道很不漂亮,那全然是乡下人的市集,补救这缺点的幸亏门前临着一条小河,常常可以望那些乡下人上城下乡的船只,当采桑时我们每喜成天在河边数着一天有多少只桑叶船摇过……”在星空朗诵会的舞台上,一位朴素的老人正在大声诵读着一封家书。老人名叫朱尚刚,他读的是父亲朱生豪1935年写给母亲宋清如的信。当时的朱生豪,是上海世界书局的编辑,一年之后他会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那一年,宋清如还在杭州之江大学读书。信中,朱生豪向宋清如描写了他童年时生活的乐园,也给后人留下了近一个世纪前嘉兴人生活的生动画面。
“母亲把父亲写给她的信精心留存了,经过这么多年,还剩下308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朱尚刚说,写信的那年正是他们“人间暂聚易参商,刻骨相思始自伤”的日子,“还表示了希望母亲到他家去看看的愿望,也是一种真情的表白吧”。2013年,朱尚刚整理了《朱生豪情书全集》。
与嘉同“兴”
与城共忆
朗诵会现场最特别的环节是,远在四川屏山援建的农技专家王金良隔空给妻子叶萍朗读的一封家书。“叶萍爱人,我这里天气一直在下雨,你们那里情况怎样?妈妈身体好吗?今天给你写信,想与你商量,我第四次延期挂职的事情,说是与你商量,但是延期申请我已写好。我知道你能理解,跟我前三期延期申请一样……”从嘉兴海盐到四川屏山,2000多公里,近千个日日夜夜,王金良全身心扑在当地的脱贫工作上,更留下了“四留屏山”的佳话。他说,使一方老百姓摆脱贫困、脱贫致富,我感到非常欣慰。贫困的帽子摘了,接下来要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只要大山深处需要我,我愿意继续留下来,一直帮助他们”。
相隔千里,见字如面。现场听到丈夫熟悉声音的叶萍说:“我是很想他的,但他说他很好,我也很放心,我想跟他说,他经常要下乡,四川那边经常下雨,要注意安全。”朴实的几句话,却让现场观众流下泪水。
除了王金良,让叶萍放心不下的还有女儿。因为追随父亲的脚步,王金良的女儿目前也在四川屏山支教,叶萍也已经很久没见到女儿了。现场,主持人给了叶萍一个惊喜,让她听一听女儿录给她的一段话:“说实话,有点想听你叨叨我了,但是你放心,屏山这边,同事都很照顾我们,还给我们清淡饮食,我也很喜欢这边的生活。感谢您用瘦弱的肩膀帮我撑起半边天,您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等我下一个暑假回来。”
女儿是妈妈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听到女儿一切安好,叶萍腼腆地笑了,这个平凡却伟大的女性,满怀着对丈夫、女儿无限的思念与深情,期盼着全家团聚的那天。这封家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嘉兴和四川对口援建心连心,手牵手的大爱情怀。
“嘉兴,我爱你。爱你纯朴、正直、善良的人文情怀。不能忘呵,初来时那给我衣物的老阿姨。不能忘呵,当我载重的三轮车在陡坡上拉不动的时候,那一双双帮我推车的手。那热情而来,淡然而去的背影永远铭记在我的心头……”正在朗诵的,是一名普通的保洁员,也是一位诗人,叫陈中明,曾自费出版诗集《低处的阳光》。他是重庆云阳人,但嘉兴的温暖留住了他,这首《嘉兴,我爱你》,就是他写给嘉兴的情诗。
与陈中明同为“新嘉兴人”的王孟禹是南湖湖滨项目一名普通的建设者,为了百年百项重点工程“早一天完成也好”的目标,响应号召,今年春节没有回家,留在嘉兴过年。现场,他用带着浓浓齐鲁味儿的家乡话念了自己写给亲人的家信:“嘉兴也成我的新家。年前做到二十九,年后初二正式恢复施工,这是特别的春节,春节期间各个领导多次到现场慰问我们一线人员,让我记忆犹新,倍感温暖!”王孟禹说,他所在的南湖湖滨区域是南湖与嘉兴城市结合最紧密、城景关系最融洽的区块。南湖湖滨项目是嘉城集团携手华润置地联合打造的百年百项重点工程之一。作为建设者,他将积极响应嘉城集团号召,为全力推进湖滨区域“大变样”,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他们都是嘉兴城市的建设者,默默无闻、不辞辛苦地付出。他们也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梦想奋力奔跑,为“五彩嘉兴”添砖加瓦。
秀中学子与杰出校友程开甲、陈省身等院士“跨时空对话”,让我们聆听到了秀中复兴路上的时光回声;作家茅盾给儿子韦韬的贺信,庆祝儿子儿媳新婚之喜,情辞恳切,满载着浓浓的祝福;抗疫群体的嘉书家信,有嘉兴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陶峰大女儿陶昱辰写给他的家书,也有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蔡哲清收到儿子寄来的信和礼物后,写下的一段文字。现场蔡哲清和丈夫还给了儿子一个惊喜,送了儿子一直期待的显微镜做礼物。白衣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让观者为之动容。
“南湖启航,我党初心未改……”随着《南湖再出发赋》极有穿透力的朗诵声,被气氛感染的观众静静聆听。美丽的星空下,一封封嘉(家)书,将记忆拉回到曾经的时光,勾勒出前行的足迹,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蝶变。
独特的城市景观
融入城与人的记忆
让市民成为城市设计的参与者,让市民记忆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九水连心
家的方向”——一封嘉(家)书星空朗诵会的主旨。
作为嘉兴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那么何为“九水连心”?
“嘉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江南水城,在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期,我们研究了全世界著名因水而生的城市,其中享誉世界的水城威尼斯有180多条水,而嘉兴却有1400多条水,更震撼的不单单在于水的数量,更在于它的水的独特形式。”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嘉兴市城市总规划师沈磊在致辞中颇为感慨,所谓九水连心,其实就是九条大型的水系,汇聚在以南湖为中心的心脏。整个工程将按照“两岸花堤,一路亭台”的景观形象定位,围绕绿化、亮化、文化、活化、净化五篇文章,推进城市业态转型赋能,发挥经济廊道、生活廊道、文化廊道、生态廊道的功能,高水平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可以说“九水连心”是嘉兴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是嘉兴最靓丽的生态名片,是嘉兴文化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群众生活的空间、城乡融合的纽带,更是每一个嘉兴人“家的方向”。
“‘嘉书家信’是人们联系的纽带,作为‘九水’重要文化符号留存至今,同时也为‘九水’和嘉兴文化合理联动提供了灵感之源。”一聊到九水的嘉兴故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品质嘉兴大会战指挥部总工程师钟律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在城市这个家的时空里,不仅有家园,也有家史、家传、家信、家画,让家更丰厚,承载共同的记忆,面向共同的未来。家信,用名人家书、名家约稿、民众家信,共同串联城市百年历史和人文的对话,体现“嘉兴”这个家的传承。“一个个嘉兴人自己的故事,收集在一起,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这些信件,未来还将成为公共艺术作品在嘉兴展出,筑起‘记忆墙’。”
一个个字符,一封封信,一个个家的故事,述说着一段段“嘉兴记忆”。这一场星空下的朗诵会,回味年代生活,回顾百年历史,让现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城市的记忆、时代的脉搏。星空璀璨,不负遇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