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新的增长极、绿色低碳循环城市、“互联网+”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最优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党建高地“七张名片”的要求,推动嘉兴蝶变跃升、跨越发展。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解读人:嘉兴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嘉兴市长三角发展办党组书记、主任
朱学军
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新的增长极,作为主要职能部门,需着力把握3个方面。
着力建设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国家《规划纲要》目标定位,系统谋划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围绕虹桥商务区、浦东新区等分层分类明确接轨重点,协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带,积极承接溢出效应;围绕“两个无差别”破难,找准制度接轨切入点,推动毗邻区协同发展;加快推动高铁新城、沪嘉城际、嘉兴航空联运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设,提高“桥头堡”和“门户”建设承载力。
着力提升示范区嘉善片区“显示度”。尽快推动落地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先行启动区专项规划,高标准建设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合力推进“一城一谷三区”五大功能板块,推进祥符荡科创绿谷、江南水乡客厅、五子塘生态廊道、阿里巴巴数字产业基地等标志性工程。合力推进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制度创新和改革集成落地,加大向嘉兴全域复制推广力度。放大“举全市之力”优势,在20条市级政策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嘉善片区建设。
着力打好四方联动“整体战”。围绕重点规划、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改革等,加速沪嘉同城化,协同推进沪杭甬湾区建设以及苏嘉、嘉湖、杭嘉、甬嘉一体化发展。重点规划方面,联合编制杭嘉、嘉湖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深层次宽领域推动毗邻区块建设。重点平台方面,加快钱塘国际新城等平台建设,深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现代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高能级产业生态园与上海园区合作。重点项目方面,聚焦交通、产业、科创、文旅、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滚动推进一体化发展标志性项目和重点合作事项。重点改革方面,加大相关板块在一体化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同时,加快示范区22条制度创新在相关板块的复制推广。
绿色低碳循环城市
解读人: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嘉兴市中心城市“品质嘉兴”大会战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应志敏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城市,让绿色成为嘉兴城市最靓丽的色彩。
大力营造绿色宜居城市空间。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匠心打造“九水连心”景观工程,高品质建设公园绿地,织绿阅城构筑城市绿道网,巩固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打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品质之城。
大力推广绿色城市建设模式。巩固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扩大海绵城市覆盖率,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度,着力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严格落实《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动。
大力推广“1+X”分类模式,建立健全“1358”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分类质量。按照“完整居住社区”理念,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微基建”,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的人居环境。
大力建设绿色出行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加快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完善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服务体系,鼓励绿色低碳出行。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打好垃圾处置组合拳,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堆点专项整治,开展生活垃圾中转站环境综合治理,贯彻落实《嘉兴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实施污水管网一体化、智慧化改造,加大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推进污水零直排生活小区全覆盖,实现污水治理提质增效。
“互联网+”高地
解读人: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根良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发展战略,用好用足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互联网+”高地。
一是高标准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新支撑。抢抓“新基建”政策机遇,加快建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基建”,推动5G网络深度覆盖,提升物联网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加强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2021年,力争建设5G基站8000个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5G信号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嘉善)示范区和乌镇5G车联网试点示范区建设,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绿色化高质量建设。
二是高起点构建数字产业发展新能级。建设一批高能级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平台,围绕智能终端、智能光伏、新一代网络通信等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软件与智能计算等特色新兴产业,柔性电子、数字安防、车联网等未来产业,招引落地一批数字产业重点项目。2021年,制定出台相关产业专项政策,重点培育智能硬件、智能光伏、智能微电机、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新一代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8%。
三是高质量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推动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应用,重点培育一批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数字园区应用,集成特色产业工业APP应用,推进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2021年,依托嘉兴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组建嘉兴市工业互联网联盟,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体系,力争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推动6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解读人:秀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沈顺华
高品质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省委“七张名片”的要求,是“五彩嘉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兴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的重点工作。
秀洲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浙江嘉湖片区)嘉兴市先行区,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516:1,具有良好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基础。
下阶段,秀洲区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重点推进12个领域改革实践取得新突破。
首先是更高站位谋划顶层设计。依托国内高水平专家及智库,率先研究形成一整套支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促进秀洲成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的领航地、展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是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以先行试点油车港镇为重点,加快打造“五个最”样板地,即导入城市现代商业和文化生活元素的“最特色”集镇、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乡愁”村落、代表未来新型城市的“最宜居”社区、“绿色田园、古朴乡村、现代城镇、小桥流水”融合共生的“最江南”水乡、串联美丽村庄的“最美丽”公路。
最后是更具活力深化体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突出问题为抓手,紧盯农村“三权”、农民增收、未来社区治理、人口迁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改革重点,细化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并着力在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农民建房、户口迁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营商环境最优市
解读人:嘉兴市发改委主任、嘉兴市营商办主任
章剑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嘉兴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放大招,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组合拳”,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不过,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因此也要通过改革不断打破束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透明度和便利性,形成改革创新引领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嘉兴坚决贯彻“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率先提出企业开办“一日办”,无差别受理,一门一窗集成服务,创新设立一个全天候、全范围受理,覆盖全市范围的高能级服务体系。搭建以嘉兴市平台为统领、全市各级各类服务平台为支撑的“1+X”服务组织体系,大力助推“营商环境最优市”的建设。
据统计,这两年,嘉兴共引进总投资超百亿元产业项目27个,外资500强项目37个,超亿美元产业项目超过100个。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当今城市之间,营商环境的竞争如“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任何一项创新举措,都会引来众多跟进者;任何一项制度突破,也都只是暂时的领先。下一步,嘉兴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3个关键词,着力在数字化转型上求突破,建设“数字中国城市实验室”,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深化“一件事”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积极探索“不见面审批”“无证明城市”,坚持最优化比对,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比肩长三角最优,加速构筑“北斗七星”营商环境总体格局。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
解读人:嘉兴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朱少平
嘉兴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以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为总载体,以“三源共治”“三微治理”“三治融合”等为特色,持续走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特色先行之路,并以党建引领、均衡发展、先行先试、基层基础、创新驱动等十方面优势,在去年以全省第一序列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率先在全省夺得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以“申报时排名第一,验收时也要第一”的自觉担当,以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城乡治理一体化、智慧治理一体化、机制绩效一体化“四个一体化”为切入,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以市域为顶层架构,系统谋划、统筹引领,全力打造城乡熟人社区,以整体智治的理念,加快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打造“三三治理”、微嘉园、“平安嘉+”、禾解码、“嘉心在线”等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社会治理嘉兴品牌,为加快推进蝶变跃升、跨越发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增添浓墨重彩的社会治理金名片。
党建高地
解读人: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副院长、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
徐连林
嘉兴打造党建高地,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嘉兴擦亮党建高地金名片,正逢其时。
嘉兴有政治资源优势。嘉兴是红船起航地,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大家对嘉兴的关注度很高,嘉兴打造党建高地,就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好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践方面看,在嘉兴,党建工作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很多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96345党员志愿服务、青春党建、党员先锋站、人才改革试验区等一大批特色工作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以这些品牌为载体和抓手,嘉兴正全力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让“建党圣地”成为“党建高地”。嘉兴也有文化优势,嘉兴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有着“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这些都充分彰显着嘉兴这座水乡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嘉兴围绕弘扬红船精神,点、线、面结合,将红色文化深深刻入城市肌理。
打造党建高地,下一步怎么做?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其一是要把历史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特别是要为打造党建高地寻找一些好的载体,将这项工作落地落实。其二是要把党建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中,通过党建的引领带动,实现经济发展质效、科技创新水平、改革开放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绿色发展水平、市域治理现代化、民生福祉的新跨越。其三要把党建和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相融合,将嘉兴这一政治高地打造成为党建高地。其四是要积极开展多党合作,把统战工作的先行地打造成为多党合作的示范城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