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湘家荡探索“综合执法+矛盾化解”新模式解开百姓心中千千结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本报讯

“以前小区里晚上老是有狗叫,而且此起彼伏,让人睡都睡不好。自从有了‘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工作室后,几户养狗的人家在工作人员的教育引导下,都开始注意狗的喂养方式,防止狗叫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家住三家浜社区的李奶奶说。

2020年9月1日,嘉兴市首个“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工作室在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湘家荡(七星)分队正式挂牌成立,组建由矛盾化解员、普法宣传员、驻队律师等组成的矛盾化解核心团队,同时明确“三员一师”的选择条件和工作职责。目前已有11人加入该团队,其中,由4名本地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组成的矛盾化解员团队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各类居民投诉处置实践中,犬吠扰民、油烟噪声污染等各类投诉纠纷常常交由我们属地综合行政执法分队,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但件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不能‘一刀切’地使用执法、处罚的方式去解决。”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湘家荡(七星)分队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10月,新家园社区有一家饭店刚刚完成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却存在油烟噪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问题。油烟管道噪声污染不在综合行政执法管理范围内,综合执法部门无法责令其整改,但油烟噪声已妨碍了其他居民正常生活,又不得不解决。

面对这样的执法边缘难题,“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工作室的队员们马上找到饭店负责人,发挥多年练就的“劝导”特长,向其解释油烟管道噪声对邻里关系的影响,并教育引导该负责人文明经营,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维护清洗。经过上门沟通和调解,该饭店负责人采取加装隔音垫等降噪措施,降低了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噪声。

“像这样的投诉,我们几乎每天会接到,如果一味强硬地进行执法,当事人肯定会有抵触情绪,矛盾化解员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刚柔并济的工作方法能让当事人更加理解、信服,也能更好地开展执法工作。”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湘家荡(七星)分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只是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湘家荡(七星)分队创新开展“综合执法+矛盾化解”工作中的一个缩影。面对琐碎、复杂又事关民生的执法工作,矛盾化解员们依靠本地良好人缘与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灵活有效地把问题解决在初期,方便快捷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使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翻开湘家荡(七星)分队《“综合执法+矛盾化解”情况登记本》,当事人(来访人)基本信息、调节过程和处理结果等都有翔实记录,矛盾化解全流程一目了然。根据矛盾问题“首问责任制”规定,每一名分队队员都是矛盾问题的“收集员”,一旦接到群众投诉,要第一时间记录研判,如无法通过执法手段解决,列入矛盾化解清单库,立即启动矛盾化解程序;由分队中层干部领衔,全程参与同当事人的沟通、对接和协调。对于每一起完成化解的矛盾纠纷,开展定期回访,巩固矛盾化解成效。

劝离设摊菜农时为老太撑伞,帮助摊贩搬离占道经营物品……如今,随着“综合执法+矛盾化解”机制的推进,服务群众的理念也已深入执法队员心中,一个个温情的举动提升了执法“温度”,让融洽的干群关系不断成为执法工作的助推器。

与此同时,南湖区还制定了《“综合执法+矛盾化解”考核奖励工作办法》,对于经评定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给予经办人员一定的资金奖励;年终开展“综合执法+矛盾化解”经典案例评选等系列活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实行矛盾化解员队伍优胜劣汰机制,以量化指标评价工作实效,鼓励更多的热心市民加入矛盾化解员队伍。

数据显示,自该试点启动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416人次,教育劝导轻微违法当事人122人次,转接投诉反映问题55件,成功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0起,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综合执法+N”模式品牌,汇聚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