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什么儿子不愿和我多说话了?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编辑老师:

都说“母子连心”,我一直觉得我和儿子的关系是很“铁”的,我至今记得他幼儿园放学时对我滔滔不绝地说起当天和其他小朋友的趣事。进入小学后,虽然也有因为作业没完成或者成绩退步等原因,闹过一些不愉快,但更多时候是开心的,偶尔有几次因为淘气闯了祸,他爸爸要打骂,我也是坚决站在儿子这一边。这些年来,我一直觉得我们就是那句“母慈子孝”的最佳注解。

孩子进入初中后,话好像比以前少了一些,很多时候他喜欢自己一个人待在他的房间里,到吃饭时间还得“三请四请”才出来一起吃。我考虑到他可能是学习压力大,所以经常会主动找他说说话,但他明显没有小学时的那种活泼和亲密无间了。

到现在,我总觉得他在我们面前过于沉默了,我听说父子之间原本话不多的,但我和孩子原本是无话不谈的,现在怎么也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了?

一位高一男生的母亲

“有一天你梦中

不再呼唤妈妈……”

这位高一男生的母亲:

读着你的信,我觉得你可能有点失落和沮丧,所以我决定先请你“吃”两颗“薄荷糖”。

一颗是,曾经有位父亲对我吐槽,“都说女儿是小棉袄,小的时候总喜欢抱着我贴很近地说很多话,现在上中学了,不要说拥抱了,就连知心话也少了……”我当时笑他:“是呀,小公主变成了大姑娘,经常拥抱可能确实不合适!”你们是母子,他们是父女,都是传说中最贴心的组合,但是孩子“长大”了,双方似乎就该“后退”一步了。

另外一颗是,前些年有一部热播的亲子家庭剧,里面有个镜头让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感慨良久——读中学的儿子完成作业后正专心地翻看手机,母亲把手伸过去要儿子的手机来看,儿子冷冷地抬头:“我和你很熟吗?”我的这位中学老师说起过好多次,每次都笑着感慨:“这个细节真是神了!”

现在,你的心情是不是好了一点?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儿子和你话越来越少的原因。我觉得大致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话不投机。70后80后和00后10后之间,几乎是“两种话语体系”,“生态”也截然不同。他早上要背诵文言文晚上要做数学卷,双休日还要补课,他吃饭要“饭剧”佐餐,喜欢的歌星你连名字也没听说过。因为功课多学习紧娱乐时间有限,他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喜欢跟着你逛街购物,或者听你聊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鸡同鸭讲”,不如不讲。成年人还讲究个“应酬”,孩子在母亲面前,多数并不想“应酬”,所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一种是,孝顺懂事,不想你为难。虽然“生态”不同,但父母和孩子有一点还是很有交集的,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但是,父母除了出钱买辅导书报补习班之外,还能出多少力呢?有多少父母真正弄清楚了中考和高考政策的各项规定?到了高中,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或老师闹了不愉快,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成绩退步了,这样的烦恼,他们愿意自己“扛着”,觉得你们日常工作辛苦,已经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还是不要打扰到你们才好。

第三种是,孩子有自己的梦想,但怕你们不同意,所以在条件尚未成熟时“守口如瓶”。这一种可能比较让人忐忑——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他的规划能否变成现实。

为了减轻你的忐忑情绪,我想和你说说三位名人的经历。

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父母都是研究热带植物的,所以希望他子承父业,他也确实入读了都灵大学农学系,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因为觉得自己愧对父母,他还把自己定义为家庭的“败类”。

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放弃自己就读的建筑专业准备从事文学创作时,他的母亲告诫儿子:“做个正常人、普通人,就像其他人一样。”一再要求他,“别放弃建筑,儿子,否则你将痛苦至极。”但是儿子没有听。

文学巨匠马尔克斯原先读的是法律,当他表明自己要放弃法律从事文学后,父亲和他断交了,母亲则一直追着他问“为什么不去念大学了”。马尔克斯在回忆中这样写道:“我老爸老妈在我身上寄托了那么大的希望,花了那么多借来的钱,想说服他们接受这种丧心病狂的决定绝无可能。我们无法再沟通了。”

“无法再沟通了”,多么让母亲痛苦和失望啊!但是,这些“家庭的‘败类’”最后不是都给了父母巨大的惊喜和无上的荣光吗?

到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来轻声读一遍女诗人傅天琳那首著名的诗《梦话》,“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我更喜欢把这首诗叫作“惊喜和忧伤”,因为它的精华部分是:“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我至今都记得小时候邻居说起那些在外工作很少和家里联系的儿女时用的感叹句:“他们翅膀硬了呀……”是呀,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美丽的蓝天和无限的未来是他们的,“翅膀硬了”就想要飞出去,所以才会有“空巢”之说吧!

有点欣慰,有点惆怅,我们深情的目光终究锁不住他们青春的背影。好在我们可以珍惜过往和当下,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尽可能多的温暖记忆。

这两天,很多年轻人在玩一个表情包,表情包上是一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如果仗着自己是母亲,对儿子一味指责和猜疑,或是喋喋不休地教训,儿子只能三缄其口,尽量远离。这也提醒我们当妈的要“好好说话”,既然豆腐心,何必刀子嘴?

我的一位女友和她已经读大学的儿子至今仍然很有话聊,我曾和她开玩笑,“你不怕养出一个‘妈宝男’?”她说自己不担心,儿子很有主见,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作主,高中时一直是学生会主席,两人一直有得聊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决定,经常表扬他,孩子受到鼓励,就会努力把事情做好,然后及时告诉她,让她开心和放心。

傅天琳的诗那么受欢迎,说明有很多妈妈做好了“惊喜与忧伤”的准备。是啊,如果我们接受了“忧伤”的现实和规律,那么收获的“惊喜”也可能会多一点。

不知道我的回信能否让你轻松一些?欢迎你继续来信交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