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她的研究,可以看出她对嘉善历史文化的深情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唐吟方

留心艺术史的人对吴镇这位元代画坛的巨匠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都说他是嘉善人,但在早期的美术文献中,把吴镇称为嘉兴魏塘人。这种称法对于不知嘉善历史沿革的读者来说,恐怕有点费解。事实上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东北境迁善、永安、奉贤三个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建嘉善县。那么称吴镇为嘉兴人及嘉善人大概都有历史依据。相类似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这就需要地方文史研究者面对历史与现状时静观默察,悉心爬梳,通过考证还原历史真相。

我在嘉善丁栅有过不算短的生活经历,幼时每年的寒暑假都在丁栅度过。我对这个处于江浙沪交界、地处嘉善最北端的小乡镇是熟悉的,那里是我外婆家。

印象中的丁栅,民风淳朴,吴侬细语更抚慰人心。早市以茶馆先开张,四五点就挤满了人,昏昏灯火中喝茶交谈的尽是四邻的乡亲,有卖自己的农副产品,也有采办交易物资的。镇上早起的中年人老人也喜欢喝早茶,一壶热汤下肚,一整天六脉调和,大多数才发生的社会新闻也通过茶馆扩散。可以说嘈杂的茶馆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浮世绘,集休憩、娱乐、饭食、信息流通于一体,还是中国社会没有围墙的社交场所,有人用“山海经”来概括中国乡镇的茶馆。现在想起来,我幼年目睹的一切,是“乡土中国”最活跃最外显的一面,一个茶馆,犹如芥子纳须弥,综合万象。我甚至觉得那时的茶馆有点像今天的文化广场,不过它在功能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划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频繁往还于嘉善与海宁之间,丁栅是除硖石之外,我最熟悉的水乡小镇。我跟着大人们叫“丁栅”或“丁家宅”时,却浑然不知它的来历,只依赖于一种口口相传的习惯。后来才隐隐约约知道与丁家有关,直到看了戴丽女史写的文史札记,我才清楚丁栅的历史渊源,它与明代嘉善乡贤丁宾有关。曾官拜南京工部尚书的丁宾,退居林泉后,利用自己的名望和丁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开挖丁字形市河,兴修街道商铺,为防范水盗,在东南西北进出的四条水道设置河底栅栏,无论是“丁栅”还是“丁家宅”,回望历史,大约都是有史可证的故实。丁栅因丁宾而起,也与他领衔规划设计一个乡镇的市政有关。如果寻绎“乡土中国”的样板,那么丁宾和“丁栅”的生成其实就是一个典型,这也是中国士绅参与乡村建设的范例。我不知道嘉善后来为何要废弃有历史积淀的“丁栅”之名,改用“姚庄”?像丁宾这样参与乡镇建设的士绅,在嘉善有很多,生活在晚清民初的陆炳琦也是一个。

当我们生活在时间似乎凝固的丁栅时,时间再往前推十年二十年,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的上一代正在兴致勃勃唱着崛起于垄亩的田歌,并有一些田歌歌手脱颖而出。田歌惊动了音乐界精英,遂有了新中国成立后沪浙文艺家下乡采风之举。这个举动搅动了一池春水,使得各阶层文艺家有了一个互动的机会,上自中国音乐界的顶尖人物贺绿汀、才旦卓玛,下至嘉善民间普通的文艺工作者沈少泉、顾秀珍姐妹、孔庆宗等。采风运动推出了名震一时的嘉善田歌,也带出了一些人才,尽管这是五四以后知识界深入民间进行采风运动的余绪,客观上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嘉善文艺新篇写下了动人的一笔。我不清楚以创作“五女拜寿”著名的嘉善籍戏曲家顾锡东是否也参与在内。

由于吴镇的存在,嘉善在艺术史上也留下了诸多佳话。张大千与吴镇的关系,既是涉及艺术史二位宗匠隔空遥瞻,吴镇还是张大千追慕的前贤,张大千在嘉善的出现,漾出他艺术圈外的交游,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运筹市场的因素,其事末吴藕汀与江蔚云二位前辈的随笔已有交待。我相信张大千与嘉善的细节还会因为有关文献的呈现,让研究者重新审视置于历史迷局中的关系。

嘉善与南社有着不解之缘。不少嘉善籍文化人是南社社员,而南社社员在嘉善也留下了不少踪迹。此外,南社的活动也获益于嘉善籍士绅的襄助。彼此之间的关系,除去志趣、文学,大约还有共同的道义担当。这虽然不是南社研究的主页,不过这种关系的廓清有助于我们了解南社和社会之间的纵深关系,这是南社革命与文学以外的主题,但社团背后的经济却是那个时代所有社团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嘉善的文化人热衷于自印本,从诗文到乡邦文献,无论从保存还是从传播,都体现了那一代人的情怀。我曾不止一次听江蔚云先生说起他经手的几种自印本,如《苹吹》,由沈尹默题签,封面和扉页做得尤为漂亮。可惜劫波过后,这种自印本因印得太少或因内容不合时宜最后幸存下来的屈指可数。最近戴丽女史示我她珍藏的《苹吹》的原本,才一睹庐山真面目,确如传闻的那样,印刷精美。抚挲印本,我突然有个推断,这种印刷技术可能和江先生他们一辈的交游圈有点关系,是与京津沪交游圈的交流获得的产物,是否如此?有待第一手资料的佐证。

至于皖人江峰青治嘉善时的韵事以及对城建的贡献,则是客邦文化人参与嘉善历史文化进程的一个例证,当然可以斜枝旁逸的话题更不在少数。

戴丽女史从事嘉善地方文史研究多年,她本人拥有地方文书、图书、碑版、书画等多个门类的收藏,而她的研究往往本于收藏,重视文献与历史遗存的对证,关怀不仅仅限于嘉善的史事人物,也触及她从小生活过的乡土——香湖,从历史到现实,可以看出她对嘉善历史文化的深情。嘉善是个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城市,了解我们生活的那块土地曾经出现的人物与发生的事件,有赖于无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与推动。现在,戴丽女史把历年撰写的与嘉善地方文史相关的文章结集,以《香湖之滨》为名出版,这是她的第一本个人专集,也是她在地方文史研究领域展示自己成果的发轫之作。文史研究的成果与积累有关,需要长期的蕴酿与持续不断的努力,戴丽女史正处人生的黄金时期,凭着她对故乡的挚爱、对文史的执着以及追求事业的使命感,相信这个良好的开始预示着美好的未来,祝愿她今后的路越走越坦直,期待她有更多的成果呈现。

谨以此为引。

(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