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
我是一个“好吃之徒”,吃着吃着吃成了胖子。不过吃也是很好的人生阅历,可以吃出不少人生感悟。
我从小生活在浙北的小地方,高中毕业之前没有正儿八经讲过普通话。第一次上北京,在商店买东西,营业员听不懂我的话,会用纯正的京腔问我:“您到底要买啥儿?”我很是尴尬。
尽管我的老家总以“鱼米之乡”自居,但是对于从小在小地方长大的我是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而口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世面。记得我第一次“大规模”地吃辣椒是在南京。我大学毕业实习时要到南京测试些样品。我在单位招待所的食堂第一次吃辣椒炒肉片,甚是纳闷,在老家辣椒仅是零星点缀而已。后来走南闯北,吃多了,对各种辣菜都能适应,有湖南的、江西的、四川的等等。再后来,还有泰国的,印度的国际辣。世面见多了,吃辣也变成了家常便饭。我甚至提出了一个科学假说,凡是喜欢吃辣的外国人,一定是外向型的,可以成功合作的。我在国际上有近百位密切的合作伙伴,来自世界各大洲,我发现能成功合作的都是愿意尝试中国美食,并很快喜欢辣菜的。尽管这只是一个假说,但是在我抽取的样本里面得到了几乎完美的验证。
米面之别大概是南北口味最具代表性的差异了。我于一九九二年的秋天来北京参加培训,有一天到食堂晚了,师傅告诉我米饭卖完了,只有馒头。作为南方人的我,用馒头做一餐饭是无法接受的。馒头这食物在嘴里咀嚼一阵子会变成几个疙瘩,干巴巴的,怎么也吞不下去。那天,狭隘的我就宁可饿肚子也没有吃馒头。南方人吃大米,偶有粽子、年糕之类,还一些衍生的小零食。后来,慢慢地我发现不同地方的北方人是变着法子吃面。同样的面有揪着吃,削着吃,还有什么拨鱼之类的。更有什么火烧、馕和馍等饼状的吃法。林林总总,真是超出我的想象力。不过,这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交了很多朋友,我慢慢开了眼界,思想也更加开放了。让我自己也难以想到的是,我现在居然还可以生吃大蒜头、大葱之类的食物。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不断开阔,本性即便是坚硬的石头也会被阅历和时间所风化,变成肥沃的土壤,让多样的生物在其中繁衍。
说了那么多吃的,其实不只是为了吃。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成长的起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我们拘泥于自己的过去,不去尝试新东西,学习新知识,就会固步自封。而你若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交友,多尝试,就会有惊喜,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你会学到越来越多的东西,你也会成长得更快,前进步履也更加坚实。人的成长就是需要这样的正向反馈,就像滚雪球,人生的价值不断得到升华。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经验和感受,就像是你品尝的人间百味,组成了你的人生阅历。阅历没有好坏之分,就像口味各有精彩一样。一个见过很多世面的人可以很大气,有眼界,但是也可以成为狂妄自大和目空一切的人。同样,一个出生卑微的人可以具有坚强刚毅的品质,但也可能会因过于谨小慎微而缺乏远大理想。所以,在个人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合理把握阅历的价值,要让阅历成为前行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各不相同,阅历更是多姿多彩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突破阅历的局限,创造一个个正向反馈,犹如滚雪球。一直以来,我觉得读书和交友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阅历的限制。读万卷书可胜行万里路。同样,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在交友中,只要我们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DNA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是“Be around smart people”,我把这句话理解成:我们要善于发现朋友身上优秀的东西,并努力学习,不断自我完善。
口味是成长的烙印,更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见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