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千傲
无论是《当幸福来敲门》还是《以父之名》这样的电影,我们总看到的是一个“伟光正”的高大父亲形象。而村上春树这次选择跳脱出自己和他文字王国中那些虚构的人物形象,抛开了技巧性的设定和精妙的情节,用一本小书,告诉我们——“不好意思,这是我的父亲”。
这本书就是《弃猫》。《弃猫》的开篇讲了一件他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去丢弃家中一只猫的事情,后来回忆慢慢展开,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睹物思人一样,村上从一件回忆里的小事,开始了对父亲过往的探索之旅。
村上春树的父亲,像我们很多人的父亲一样,会对过往三缄其口,沉默寡言,却对孩子充满了温柔。但是他的父亲也有着另一种身份——曾经的侵华日军,但也曾是一位热爱俳句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身份,我相信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和村上春树一样,是带着时代宿命的无奈。村上千秋在大学中稀里糊涂地投入了战场,被送到了中国,又稀里糊涂地在战争中被送回日本,继续他的学业。在书中,村上春树写到了士兵为了锻炼胆量被迫杀害中国俘虏的场景,但是无论是村上千秋还是村上春树,都没有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作为后勤人员的村上千秋,有没有在战争中杀过人。
或许此时此刻讨论这件事是毫无意义的。村上千秋清醒地明白,他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员,要套上罪人的枷,背负这个民族的罪。
村上千秋本应该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学者,在学术的世界里享受人生,安静度日。但是时代的洪流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奢望。对于村上春树而言,或许与父亲之间的羁绊也是他的宿命。正如村上春树所写的那样,父亲曾经在战场中经历的事情,是不想提及的过往。但是这件事又可能要以某种形式“给”了继承自己血脉的儿子。这种“心理创伤”的传承,或许就是父辈与孩子间某种联结的形式。
在父亲去世后用一篇散文,一本小书,通过写作去探寻父亲那段不愿提起的历史真相,或许是村上作为儿子,对父辈的探索与对“罪过”的打破。
日本经历了战败,“大和民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对于曾经参与过战争的个体而言,那是不愿意提起的伤痛和罪过。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磨灭,可以带进坟墓。但这种普通个体的感受却是值得被记住的。
或许正如村上在书的结尾写的那样——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村上春树在书中讲起与父亲的关系一度进入僵局,直到父亲病重,两个人才进行了一次短暂却交心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村上春树与父亲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虽然两个人成长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但是作为父子的缘分与牵绊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这次谈话可能并没有让他看清战时父亲的真实面貌,但是却让他在父亲去世后想去寻访去查找资料,然后提起笔,用文字的方式去探寻有关父亲的那些真相。
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村上春树对自己的探寻。
就像村上春树在文中写的那样——“恐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呼吸着不同时代的空气,背负着时代本身的重量活下去,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成长吧。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顺其自然。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也正没完没了地让他们的父母那代人头疼一样。”
无论是村上的父亲,还是70岁的村上本人,都有他们逃不掉的宿命,那是在时代中逃不掉的只能默默承受的宿命。就像小时候他跟父亲一起去防风林遗弃掉又自己找回家的猫,很多东西是我们躲不掉的,只能去接受宿命给我们的设定,然后又将这种宿命用某种方式传递下去。
村上千秋用血缘的羁绊传递给了村上春树,而村上春树作为作家,又用《弃猫》这本小书,通过作者与读者的羁绊传递给了我们。
曾经存在于村上春树生命中的那几只猫,作为村上春树探寻父亲与自己的“缘起”,默默承担着故事的走向,同时也直指一个村上春树一直想要传达的心情——
“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
时代的宿命,是每一个人必定要背负的枷锁。想要遗弃这些,但是它们最终会像猫儿一样,先一步回来,继续存在于你的生命里。
与其对抗挣扎,不如试着握手言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