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梦骑
红菱村地处嘉善西塘镇北部,村区域面积8.6平方公里,由8个村合并而成。红菱村的耕地面积有10053亩,是一个纯农业村,主要种植水稻,还有部分种植水果和进行水产养殖。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红菱村的农业产业一直以来没有基础优势、没有市场优势,也不具备区位优势,2011年以前,红菱村负债近500万元。2011年以后,红菱村开始因地制宜,重点规划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相继成立红菱村农技专业合作社、红菱村粮油专业合作社,在接下来的几年,红菱村响应全域推进乡村A级景区的目标,积极探索“三色”发展路径,做了诸多有益且颇具示范意义的尝试,先后获得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县级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这两年,每亩水稻纯利润有360元左右,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再也不用灰头土脸地在地里劳作,收益还翻了几番。”村里的种粮大户曹银华10年前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480亩水稻田,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远远超出了先前自己在外打工的收入,他又从农民这个名头里看到了盼头。
促成曹银华回归农田,正是红菱村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这一契机。红菱村像曹银华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20多户,基本都加入了红菱村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就这样,曹银华除了自己原先的几十亩田外又承包了400多亩田,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水稻。
在红菱村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里,水稻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的300亩的水稻示范田让人眼前一亮。在水田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绿色的水稻,还有一片斑斓的鲜花,有香根草、波斯菊、硫华菊……漫步田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据红菱村党总支书记王掌林介绍,在田埂间种这些鲜花并不单是为了好看,可以起到防虫害,抑制水稻害虫的作用。这些美丽的花草运用的是以生态调控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发展的历程,是红菱村走向小康的最好见证。从2011年,红菱村成立农技专业合作社,2012年成立红菱村粮油专业合作社,到2013年村里又组建了县供销社红菱村有限公司。为发展高效农业,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质量,2013年,红菱村申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嘉善县红菱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散乱的耕地重新整合起来,投资农业生产设备,施加科学化的管理。到2014年,红菱村成功申请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沟渠、道路、机埠、桥梁、水闸等设施都得到了改善,许多自动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代替人们进行农业劳作,农业生产的收益显著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村级集体经济收也水涨船高,2014年,红菱村实现零负债,2015年村经常性收入达256万元。
如今的红菱村,育秧在设备先进的育秧中心,播种用高效插秧机,烘干有专门的烘干设备,“美丽乡村”建设还在继续打造精品,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了,大家都说生活在红菱村很幸福。
“刚刚去农户家了,检查一下村民垃圾分类的情况,顺便欣赏一下村民家里的美丽庭院,看着这样美丽的风景,工作的心情都变好了。”王掌林工作时喜欢跨上摩托车穿行在田间地头,稻田一望无垠,河流清澈流动,两岸粉墙黛瓦,老人们在房前围坐在一起,悠闲地聊着天……这一幅富有乡村气息的美妙画面让他格外着迷。
就在几年前,红菱村网埭浜沿岸这一带还存有各类违章建筑,随意扔出的垃圾让河道成为天然的“垃圾场”,村里花了不小的功夫进行整治,拆除了所有的违章建筑,疏浚河道,刷新房屋,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村庄的卫生环境,还新建了一座九曲桥。现在,网埭浜成了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原来的红菱村地域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就修路,看病麻烦就完善就医服务。现在的红菱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红菱村建设完善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服务站,建立了医养结合的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乡村气息回来了,大家追求更高品质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红菱村立足农业产业和水乡田园基础,传承和发展孝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通过“农业+”旅游、研学、文化、民宿、美食等吸引青年创业就业,力求打造一个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导的稻香农业体验村落。
在现有的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红菱村引入稻米文化生活馆、“农创客”青年驿站、稻香生活街(咖啡屋、生态粮油店、糕点坊、有机超市)、秸秆循环乐园、稻米观光工厂(农业合作社)、水塔民宿聚落(稻田餐厅)、盘扣工坊、名人文化馆、村民宿集等主要业态,构建红菱稻米码头、稻香广场、绿色无公害稻田基地、田园绿道、稻田栈道、稻香村标识系统、稻香庭院为主要景观节点的发展计划,一个农业大村的田园风光变得更加“时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