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
1969年,苏联对我国咄咄逼人,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事端,并叫嚣着对我国进行核打击。针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九字国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这个口号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防空建设,构筑了大批防空工事。到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各地人民防空建设仍在继续,许多乡镇、工矿企业不仅建有民兵组织,甚至还有民兵高炮连队。当年的嘉兴各国营大厂,也不例外。
那一时期,嘉兴绢纺厂在厂区深20米左右的地下,挖出了星罗棋布的防空作战设施,配有指挥室、医务室、餐厅等。我在嘉兴绢纺厂工作了七年,印象中,厂里最具特色的便是民兵高射机枪连。
当年,嘉兴绢纺厂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教育培训等诸多方面,都搞得红红火火。厂里把培养训练民兵以及民兵骨干,作为锻炼职工、强化纪律、促进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工厂专设了人武部,会同各车间,选拔出年轻职工,组建了上百人的民兵高射机枪连,配有10多挺“54式”高射机枪。除了男职工组成的几个“高机班”,还专设了一个女高机班。那时的年轻工人,都以加入高射机枪连为荣,训练十分认真。从工人摇身一变成为“战士”的时候,一个个真是英姿飒爽、威风凛凛。
平时,工厂的民兵除了从事正常生产,还要不定期学习兵器知识和军事理论。绢纺厂高射机枪连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训练,以熟练掌握高射机枪的维护和操作。拆卸组装比赛是考查高射机枪连民兵技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厂里最厉害的操作能手,能够蒙上眼睛,把高射机枪拆开,各个部件摆齐,再依次装拢。如果你旁观比赛,一定会感受到既兴奋又紧张的氛围。
每次抽调工人集训,是全脱产的。作为分布在生产第一线的年轻职工来说,自然认为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机修男工能够脱掉油腻斑斑的工作服,挡车女工能扯掉围裙摘下帽子,按那个年代的时尚标准,穿得光鲜亮丽地聚在一起,听从指令,集合训练,羡煞旁人。用现在的说法,每年的那一段时间,就是这些年轻人的“高光”时刻。
40多年前的年轻职工,基本上都没很好地读过书。之前上学时,语文课是用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作为教材,数理化基本上没好好教,更没好好学,还不时地“停课闹革命”,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就荡在社会上,少数人虽是高中毕业,但基础也不扎实,能招工进厂就万事大吉,多余的想法很少有。而被厂里选中加入民兵连集训的年轻职工,自然是被车间领导认为还是比较上进的,有一定“培养前途”。所以,选出来后,都会进行一番“训前教育”,叮嘱要如此这般,要怎样怎样,总之不能给车间班组丢脸。于是,有种被“保送”感觉的年轻人,参训后一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课,刻苦操练,好好表现。
由于厂领导班子的重视,专职人武干部的努力,绢纺厂的民兵训练,特别是高机连,在集训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支高机连,曾被确定为典型团队,参加了原南京军区“全民皆兵”成果检阅活动。为了在这次检阅活动中展现好嘉兴民兵的精神风貌和精熟技能,嘉兴市军分区选派了专业军官直接指导,时任绢纺厂机动车间书记的转业老兵担任专职指挥。高机连民兵日夜操练,最终以整齐的队列、娴熟的操作、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得了非常好的受检成绩,受到了原南京军区和嘉兴人武部的褒奖。
那时候,绢纺厂民兵连在嘉兴颇有名气。有些社会上的突击任务,比如维持公共活动秩序、抢险救灾等,也会指派绢纺厂民兵连参与。军分区领导还曾邀请民兵连的文艺骨干,组织文艺联欢演出,赴乍浦守备连慰问驻守官兵。
由于有了连续几年各方面的训练,绢纺厂受训工人培养起了能吃苦、守纪律、讲大局、肯奉献的精神素质,这些都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益匪浅。经过历练,当年的民兵,有的成为企业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人武干部,有的成为厂级领导,还有的成了市级机关部门的领导。
如今,企业组织民兵训练已经很少见到了,当年的绢纺厂民兵都过上了退休生活。曾在嘉绢高机连集训过的民兵,依旧忘不了当年英姿飒爽的情景,部分“战友”还不时聚在一起,去共同追忆峥嵘岁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