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冷的冬天有最暖的海宁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陆省宁

这个冬天,频频出现的低温天气已让寒冷成了一个鲜明的标签。不过在海宁,最近发生了不少感动人的事情,让这个寒冬顿时温暖了不少。

“爱心卖鱼”汇聚人间真情

昨天,来自嘉兴海宁的一则新闻登了上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感动了全国网友。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要从3000多斤鲜鱼在海宁街头叫卖开始说起。

近日,海宁市区中心菜场南门口热闹非凡,地上支起了临时摊位,路过的市民更是纷纷掏钱,抢着买鱼。这些鱼共有3000多斤,是中心菜场水产经营户老赵的,可现场却不见老赵的身影,因为老赵正在医院处理儿子的身后事。

2020年12月12日凌晨,老赵的儿子在进货途中因为车祸不幸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老赵一家难以接受,更无心处理货车里的3000多斤鲜鱼。“如果不尽快处理,这些鱼都会死掉、变臭。”看着货车里的3000多斤鲜鱼,就在老赵隔壁摊位的张金海忧心忡忡。

这时,平日里跟老赵一起卖鱼、一起唠嗑的老伙计们决定联手帮老赵卖鱼。就这样,一个“爱心卖鱼”临时摊成立了。不少水产商户跑到南门口,有的帮忙杀鱼、有的帮忙称重、有的负责拿着老赵摊位上的二维码收钱,大家分工合作。到当天下午4点多,老赵家的3000多斤鱼全部卖完。

爱心始于卖鱼却不止于卖鱼。在了解到老赵儿子出事后,市场内的水产经营户自发进行了捐款。看到水产经营户献爱心后,另一边卖蔬菜的经营户也纷纷提出:“我们也要捐一份!”接着,楼上卖肉的、卖禽类的经营户也加入其中。

10元、50元、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就这样,市场里200多个摊位的经营户大部分都捐了,而张金海将这些爱心款全部一一记在了纸上。

几天后,老赵回到菜场,得知滞留的鱼卖完了,大家还为他捐了款,老赵激动地流下眼泪。“他们给我的不是钱,是一种精神力量让我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我还要带两个小孙子,真的很谢谢他们。”

甘当“无语良师”

近日,海宁“全国最美家庭”的顶梁柱竺盛祥没有扛住病魔的折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作出了一个最美的决定,在得知器官不能捐献时,家人按照竺盛祥生前意愿,捐献了他的遗体,供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学和科研事业。离世14天后,竺盛祥的妻儿又作出一决定:将剩余的爱心捐款转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为何选择将遗体捐给浙江大学医学院呢?儿子竺子健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父亲曾自学考试8年拿到了浙大本科学位,而他也考入了浙江大学,因此父亲对浙大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浙大医学院里,有一块“无语良师碑”。所谓“无语良师”,是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宁愿让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也不想见到他们未来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

一位普通老护工的“回报”

最美家庭的最暖举动诠释的是一种感怀,而一位普通老护工的平常之举诠释的则是一种奉献。杨昌明在海宁一医院当了10多年的护工,不久前,他成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第1799409位志愿者。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投身遗体捐献公益事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老杨,回答朴实而动人:“人走了埋进土里,最后只剩一堆白骨,啥都没有了,把遗体捐了能给医学做贡献,回报社会,这是好事情。”

大爱无私,携手相助,这便是最冷冬天里的最暖海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