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尚
王金良何许人也?也许没多少人知道,但在月河历史街区,几乎人人都晓得“月河九爷”的鼎鼎大名。
白墙黛瓦,古风遗韵的月河老街,旧时是嘉兴工业、商贸最为繁盛之地,曾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横穿月河老街南侧,昔日两岸万家灯火,官船画舫往来穿梭,如今更被政府开辟打造成月河历史街区,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一一还原,众多百年老字号店家隐匿其中。
在月河历史街区,不时可以看到一位身材瘦小的老男人,此人一袭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期的时髦装束,脑袋后面拖着一条极具年代感的猪尾巴小辫,挑着一对油光铮亮货郎担,扯着一副韵味悠长穿透力极强的嗓子沿街叫卖,“粽子哎,刚刚出炉的大肉粽子!”
这个职业独一无二,这个形象绝无仅有。
“月河九爷”一出现便成为月河一道特殊的风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石板路上,王金良挑着那副货郎担翩翩走来,“卖粽子喽——”悠长的叫卖声穿透幽深的小巷,回音把游客带回一百年前,粽子文化的底蕴如同荡起的涟漪,弥散在月河潮湿温婉的空气里。
“月河九爷”王金良本是平湖林埭乡间的一个普通农民,一个偶然的机缘巧合,让他摇身一变,成为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的粽子文化形象代言人。说起如今的这份职业,王金良满心欢喜。
那是王金良五十二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他和朋友们在月河街的一家酒店小聚,酒酣后的王金良也许过于兴奋,昂首阔步走在月河街的石板路上,一面手舞足蹈地和朋友们高谈阔论,他的形体相貌引起一个人的注意,正是这位高人的慧眼识珠,让王金良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这位“伯乐”原来是离此不远的粽子博物馆的一位领导,偶遇王金良让他眼前一亮,也许这位领导早已在心中为此筹划多日,一直为物色具体的人选举棋不定,王金良的长相气质正符合他心目中的形象,简直如同量身定制的一般,领导喜不自禁,当即上前拦住王金良,把关于“行为艺术”融合进月河景区粽子文化的设想一一相告,询问他是否有意。
当时的王金良听了这一番话,真是喜出望外,两人一拍即合,用嘉兴人的话来说,“打瞌睡送来了枕头”。原来,王金良从小就喜欢这样的角色,幼年时别的小孩大多玩“过家家”或者“官兵捉强盗”之类的游戏,偏偏王金良喜欢扮成货郎,甚至曾偷偷从家里找出老人的旧衣裳,学着老祖宗挑着“馄饨担”沿街叫卖,别人不理解他的快乐从何而来,他却乐此不疲,因为这还挨过家里长辈不少打骂。
尽管由于从小家境贫寒,王金良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好学上进,机遇的到来更让他发愤努力。
天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首先,一副货郎担近百斤重,瘦弱的肩膀难以承受,虽然王金良农民出身,打小做惯了各种农活,但是这一代农民挑担的农活并不多,而且后来王金良进印染厂当了几十年染纱工,根本就没有一副挑得起稻谷河泥的铁肩膀,几天下来,两个肩膀又红又肿,手都举不起来了。
好在吃苦耐劳是王金良的另一个优点,不认输的性格,让他强忍住疼痛,坚持苦练,不久之后,两只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这还只是第一关,既然称之为“形体艺术”,当然不可能只是挑上担子走上一遭,必须走得潇洒,走得好看,王金良买来话剧演员练形体的书籍,一面刻苦揣摩学习,一面依葫芦画瓢苦练,一段时间下来,居然走得有模有样,一副货郎担上肩变得轻松自如,左右肩互换也如杂耍一般潇洒。
王金良身材瘦小,却瘦而不弱,精壮有力,天生的脸颊清癯,双目炯炯有神,加上古铜色的肤色,再穿上古旧的衣饰,一个早年间“卖货郞”的形象活脱脱树立了起来。
为了让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王金良练起了发声,每天起早到人迹罕至的空旷之处苦练不辍,即便是在上班的途中,一看前后左右没人,便扯着嗓子练将起来,有时不巧被旁人遇到,误以为是个疯子,他也不以为意。
王金良的家人对他的事业很是支持,尤其是他女儿,在这些方面似乎也有天赋,在形体扮相和吆喝韵味几个方面给自己的父亲提出很专业很内行的建议,王金良依计而行,得到了领导和众多游客的认可和欢迎。
几年下来,“月河九爷”卖粽郎已是名声在外,腾讯网、大浙网以及各方媒体都对此做过报道,尤其是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来的老年游客,在月河看到从百年前“穿越”而来的形象,不禁勾起他们儿时的记忆。
“这正是我从事这项工作的意义。”王金良说,“干这行不但满足了我个人的喜好,还对我们的文化传统起到传承发扬作用,我们不但要让中国游客对嘉兴的粽子文化江南文化增加了解,还要让我们的文化被世界了解和喜欢。”
说到兴起时王金良嘴里居然冒出了一句英语,这正是他为了接待外国游客所做的功课,可惜笔者水平太差没听懂,但愿真正的外国人能听得懂。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追求的人,祝愿他在这条古老的石径上越走越潇洒,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