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读子城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万众瞩目,“城市之根”,向嘉兴市民和四方来客敞开怀抱。

一眼千年,时光甬道,穿越千年历史风烟。

2月5日,子城遗址公园(一期)试开园。

这个春节,曾经宁静的子城遗址公园人头攒动,成为嘉兴网红打卡地。

子城,是嘉兴城市记忆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嘉兴人心中的“朱砂痣”。

作为嘉兴市区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子城遗址公园在2017年末始建,历三年之功,终于揭开面纱。

子城遗址公园该怎样游览?

千年岁月,子城怎样走过?

那些子城住客曾经在这个城市留下怎样的烙印?

在禾城文化复兴的背景之下,在建设“五彩嘉兴”,彰显文化“青色”的命题中,子城又将承载怎样的使命?

现在的嘉兴人,正在奋力续写着的是怎样的城市记忆和传奇?

今天,我们重读子城,让过去告诉未来。

三位文史学者带你游子城

春节期间,到子城遗址公园打卡的市民可能已发现,这里处处都是“黑科技”。

墙上、地上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或者通过“嘉兴子城遗址智慧导览”小程序,就能听到、看到一个个景点的图文和语音讲解。

还可以查看AR复原场景,一睹史料中记载的谯楼、仪门、宅园风貌,大堂内有四台AR设备,扫描遗址坑,昔日“明镜高悬”的府衙大堂便可重现。

为了增加交互性,大堂设置换装、考古挖掘、文物碎片复原等游戏,特别是换装游戏,排着长队,大人和孩子一起“凹造型”,微信扫一扫,还可将照片转发保存。

来到子城,当然不能只看热闹。嘉兴文化学者崔泉森、嘉兴市文保所考古人员张谦、嘉兴市文化研究会会员黄国华,带你看看子城的“门道”……

巍峨的城门,斑驳的城墙,谯楼四角飞檐,凌空翘首,南广场上,有获知消息赶来的嘉兴市民。

站在广场上,曾参与2015年子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张谦,指着牌坊地标说,子城城门前原有牌坊,在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中都能看到。2019年子城遗址公园在进行广场前地面平整时发现柱础石,目前,四个柱础石都被找到,“地面上的标识,扫码即可查看。史料记载,原来府衙前是照壁墙,万历年间,知府龚勉改为屏门。”

子城大门两侧的石狮子围了不少人,这是与牌坊柱础石同期发现的“网红石狮”。2019年10月11日,施工现场挖出怀抱幼师的母狮,谯楼右侧孤单矗立的公狮与失踪多年的伴侣重逢,媒体争相报道,它们守望百年的“凄美爱情”以及“一家三口”团圆的故事刷屏朋友圈。这对石狮经鉴定为明代遗物,曾镇守子城五个多世纪,母狮于1938年日军侵占时期倒地,失踪80余年。它们身披艳丽彩绘,以红黄为主,“可能绘于太平天国时,他们比较偏爱艳色。”

这对石狮被修复后,安置在城门两侧,继续守护这座千年古城。

“旧时城门向南正对瑞虹桥。子城城墙四周环绕锦带河。”黄国华在子城根下长大,看着府前街的车水马龙,黄国华有些怀念,上世纪50年代护城河还完整保留,水流畅通,有九座桥。瑞虹桥是水泥平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建。

那时,家住南门的他想去北门,沿子城南城墙边小道向东,经子城时可看到城门拱券高大,城楼有三楹楼宇、重檐飞翘的谯楼。但府前牌坊与甬道旁百株梅花已不见踪迹,路上行人很少。他顺着东院墙边小道向北,可见护城河东岸苏小小墓,墓高近三米,有四五棵古树伸向河边,向北穿过西埏桥,便可到建国路。

子城西侧护城河在1958年填河拓路,北侧则在1985年中山路拓宽时拆房填河。

2006年,他将记忆中的子城遗址绘制成示意图,又根据1888年《嘉兴县志》,描绘了旧嘉兴府概况。

成群结队的游人穿过城门,孩子跑来跑去,子城遗址公园内,草木葱葱,笔直的甬道两旁有几幢青砖房舍。崔泉森说在清以前甬道两侧有延宾馆和土地祠等重要建筑。子城的大门只有一个,是不是有偏门和小门?他在记载中没有看到过。

目前,子城还保留的地面遗迹有城门、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和四幢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其中,城门、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府杨士燮主政时重修的,在谯楼西侧有杨士燮《重修嘉兴府治碑》。谯楼是浙江省现存唯一古城楼,谯楼两侧城墙是明清江南典型的包砖夯土结构,青砖白灰,坐北朝南,呈倒“凹”形。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子城遗址的文化堆积从战国延续至今,目前已清理出的有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城墙、仪门、大堂等建筑基址。

入城右转,在谯楼东侧的城墙根,现有五代时期南城墙遗址展示,观者可以清晰看到,城墙结构为两面包砖,大概四米宽,中间夯土填充,张谦说,此次子城复建的部分南城墙便以此为准,“明清时,子城外有罗城,子城除了谯楼两侧为城墙,其他为府衙围墙。”

登上城墙,站在谯楼旁,眺望子城遗址公园,游人如织,崔泉森说起嘉兴城的历史更迭。

子城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龙三年(231),这一年,嘉兴城北嘉禾墩野稻自生。孙权认为天降祥瑞,将由拳县改名为禾兴县,县治迁至现在嘉兴市区,修筑城池。所以,一般认为子城便是在此时修建,为嘉兴最早的城垣,周围二里十步,高、厚约为一丈二尺,有一正门,有谯楼。

子城是嘉兴城始兴的标志,从231年,距今已有1790年。

242年,孙权立太子孙和,为避讳,禾兴改嘉兴,此后近700年,这里都是嘉兴县县治。

940年,吴越王钱镠,将嘉兴、崇德、海盐、华亭四县从苏州分离,成立秀州,子城升为州府,嘉兴县衙则搬到现在市总工会一带。

“后来,嘉兴因为出了皇帝宋孝宗,南宋时嘉兴被改为军府。元代称嘉兴路,明清为嘉兴府。直到辛亥革命,衙署搬出子城。近1700年里,子城一直是嘉兴政治中心。”

城门向前百步是仪门的遗址展示,从柱础石、墙壁等遗迹明显可看出仪门为三间,两边是翼室,各五间,与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相符。仪门,又叫二门,为清末避溥仪讳,这是古代城池建制的规定建筑。但考古发掘判断仪门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晚期,沿用至清末,民国时为道路。

穿过仪门,远远可看到高大的诫石坊,后面是大堂。“在仪门两侧过去有东廊房和西廊房,廊房是政府主要办公机构——六科所在地,东面是吏、礼、户,西面是刑、工、兵。”崔泉森笑着说,我们已进入办公区域。

拾级而上,登上大堂前的月台,两侧是沙石铺地,间或有排列整齐却又残破的青砖地面露出,这是大堂外月台、道路等遗址展示点。月台以南原有诫石亭,1908年杨士燮在诫石亭原址重建牌坊,诫石坊如今仅存西侧一段一米多高的石柱,紧邻月台。此次复建的诫石坊在原址偏南。

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是大堂,过去行政长官办事审案都在此。

走进复建的大堂,迎面就是一个大型遗址坑,五代至宋元和明清时的土层以及民国道路都有展示,高低落差很大。经过考古发掘,大堂前轩后堂,一共有五间,始建于元末明初,废弃于清朝末期。

大堂在唐朝称设厅,明清称大堂。宋、元、明、清没有多大变化。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攻克嘉兴,十二月,驻守嘉兴的陈炳文被封为听王。他调集府属七县建筑工匠,拆除大堂,建听王府。规划正屋七进,每进七间,前三进是平房,后四进是楼房,门窗楼板用楠木、银杏等珍贵木材。1863年英国人呤唎在嘉兴看到听王府,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称,“见到了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1864年,清军攻占嘉兴,听王府还未竣工。

大堂向北便是二堂的遗址展示点,崔泉森说,二堂一般五间,这是长官会客、读书、召集僚属商量事情的地方。考古发掘探知,这是一座明初始建,沿用至清朝末期的高台式建筑基址,民国时改为道路。

走过一道木栅栏门,便来到宅园,这里曾是行政长官居住、休憩的内宅。如今,复建后的宅园东北角有一座花月亭。这大约是子城内最负盛名的亭子了,与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有关。

公园正东有座小亭,这是怀苏亭,怀念六朝南齐歌伎苏小小。怀苏亭宋代始建于子城东城墙上,与苏小小墓隔(护城)河相对,此次复建移入公园内。

九位“执政官”的嘉兴印记

1790年前,嘉兴建城,修筑子城,但子城之名却在600多年后才出现。

唐末,子城无法适应军阀混战的乱局,小城外筑大城,大城称罗城,小城称子城。

嘉兴罗城一般认为唐僖宗文德元年(888)修筑,吴越王钱镠任命阮结为制置使,命其筑嘉兴县城,在《吴越备史》有记载。但也有人依据宋代《嘉禾记》,认为罗城筑于唐乾宁三年(896),嘉兴镇将曹信所筑。同为宋代文献,筑城各有说法,有待学者进一步考证。

子城1700多年的历史中,从三国至辛亥革命,一直是嘉兴政治中心,一代代“执政官”入驻子城,或主政,或辅佐,成为当时的子城“主人”。

让我们透过历史风烟,沿着他们的足迹,来看看他们与子城的故事,他们留在这座城市历史上那一道道深刻的印痕。

两宋时期,嘉兴“执政官”中有不少学者名流,他们在嘉兴著书立说,吟咏唱和,留下不少名篇。

张先与花月亭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这首《天仙子》广为人知,特别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成千古绝唱。张先被称为“张三影”,其中一影便是“花弄影”。

此词写于张先在嘉兴做通判时。通判是宋朝州府副职,对长官有监察责任。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张先52岁,那天,他因病未能参加府里的宴会,便有些伤春悲秋。

后人为了纪念他,取词中之意,造花月亭。

自此,花月亭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风雅之所。宋乾道五年(1169),大诗人陆游入蜀做官前来到嘉兴,写下:“赴郡集于倅廨中。坐花月亭,有小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沈括在嘉兴创作《梦溪笔谈》

张先之后四十年,嘉兴又迎来一位学者型官员,就是沈括。

元丰五年(1082)沈括因永乐兵败被贬,三年后,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由筠州内迁至嘉兴,任秀州团练副使,行动不得自由。但嘉兴富庶安宁,离故乡杭州也不远,他的心情好了很多,开始专心做学问,一方面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一方面撰写《梦溪笔谈》。《梦溪笔谈》一般被认为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间,沈括1085年至1089年在嘉,可见,这几年,正是他创作《梦溪笔谈》的重要时期。

沈括在嘉期间,太守张德甫在子城内修建山堂,沈括将之命名为浩燕堂,取太守礼宾客、美登临之意,并赋长诗一首。

在嘉兴的“执政官”中,有不少被嘉兴人爱戴的好官,被这座城市铭记。

赵叔近被冤杀引嘉兴兵变

南宋时,知州赵叔近被冤杀令后世嘉兴人唏嘘不已。

1127年,一贯崇文厚德的嘉兴人因赵叔近被冤杀发动兵变,被王明清记入《挥麈录》和《宋史・宗室四》。赵叔近是宋朝宗室,1127年担任秀州知州,有德政。当时以陈通为首的士兵造反,被赵叔近招安。曾与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相好的名妓周氏嫁给赵叔近,赵叔近因此被王渊嫉恨,被其污蔑贪污、通匪,关进牢房。接替他的朱芾胡作非为,兵士徐明带头造反,抓住朱芾,请赵叔近当知州。赵叔近为了安抚军民,暂代知州,并向朝廷请旨指派新知州,但奏章还未送到,王渊部下张俊已带兵征讨。在王渊授意下,张俊先斩后奏,冤杀赵叔近。

十年后,赵叔近才被宋高宗平反。

杨继宗明朝第一清官

300多年后,嘉兴又出了一位后世敬仰的名臣杨继宗。他在成化年间,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成化初年,杨继宗升任嘉兴知府。在子城,他的官署书斋朴实无华。

嘉兴任上,他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若不上学,他就处罚其父兄,对学官他以礼相待,一时间,教师儒生竞相劝学,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不少人被鞭挞致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让被他杖责致死者亲属来府衙登记。他对孔儒说,执政要有规矩,(你所为)不合乎律法规定。孔儒临行前,闯入杨继宗府行中,打开他的箱筐,却只有旧衣数件。有太监经过嘉兴,向他索要钱财,杨继宗发公碟去领取库中金银,并要对方立下印券。他进京时,汪直要见他,他不肯。后来汪直对明宪宗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

明代是古代嘉兴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嘉兴涌现出一大批有能力的“执政官”,他们各有其长,为这方水土和这方人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瀛迁烟雨楼于湖心岛

嘉靖二十四年(1545),赵瀛任嘉兴知府。1547年,他重建子城府库,有军资库、架阁库、经历司、照磨所。次年,重建谯楼。

赵瀛是一位勇于革新的能吏。他在1547年推行“扒平法”,促使官田民田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同一年,赵瀛决定疏浚河道。当时,嘉兴城河百余年没有疏浚,淤塞严重。这一年嘉兴大旱,他顶住压力,完成了这项有利于嘉兴水利和农业的工程。

疏浚河道清理出来的淤泥堆积在南湖,形成了今天的湖心岛。1549年,赵瀛又在湖心岛上建烟雨楼,这就是五代始建于南湖之畔的烟雨楼,被移入湖心岛之始。从此,江南的烟雨迷蒙中,南湖中心有岛,岛上有烟雨楼。

赵瀛在嘉兴任职短短四年,还给嘉兴后世文史研究者留下一部颇为可靠的二十卷《嘉兴府图记》。

刘悫捐俸掘百口义井

刘悫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任嘉兴知府,为官五载,在任时曾重修子城吏廨。

他于嘉兴最大的贡献是抗倭。

倭寇侵扰嘉兴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1556),正是刘悫在任期间。四年间,嘉兴各县被侵112次。幸亏刘悫贤明勤政,实地督率各县抢筑城池,平湖、桐乡未被攻陷,崇德、嘉善筑城后也守住。1554年,刘悫还亲自部署了盐仓桥伏击战,让倭寇望风逃遁。吴藕汀曾在《月波楼与镇海楼》一文中回忆南堰白苎堰桥北堍,留有刘悫建造的御倭敌台遗迹。刘悫任期内,还在嘉兴捐俸挖掘百口义井,世称刘公井。

龚勉与烟雨楼前的钓鳌矶

明万历年间知府龚勉与嘉兴渊源颇深。1568年,他进士及第后不久被任命为嘉兴县县令,万历九年(1581),又调任嘉兴知府。三年后,他重修子城府治,改辟照墙为屏门,上书“首蕃名郡”。

龚勉在任期间,极受老百姓拥戴,去世后,嘉兴人在烟雨楼侧建龚公祠纪念他。

1582年龚勉主持修缮烟雨楼,并写《重修烟雨楼记》。次年,在湖心岛建瀛洲十二胜景。龚勉还著有四卷《烟雨楼志》,可惜已湮灭于岁月中。

烟雨楼前的钓鳌矶,是古代嘉兴一郡文运的象征,也是龚勉建造,并亲题“钓鳌矶”,刻成石碑,嵌在石台之下。他期望嘉兴读书人在科考中独占鳌头。巧的是,次年秀水县举人朱国祚中状元。

吴国仕修筑长虹桥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子城又迎来一位造福后世的能吏——知府吴国仕。

他减轻老百姓徭役,重视教育,并重修嘉兴府学明伦堂。

他在嘉兴最重要的功绩是修复嘉兴运河古塘。

运河是嘉兴母亲河,然而,每年梅雨及夏秋台风多发季节,嘉兴深受运河泛滥之扰,吴国仕到任前三年,嘉兴发生特大水灾,致许多农田颗粒无收。吴国仕到任次年,实地踏访运河沿岸后,决定改用石材修筑运河古塘。他亲自抓修缮事宜,精打细算,将原本修筑嘉兴运河北段的款项节约一半,增修嘉兴运河西段及桐乡、崇德一带。他用同样的钱,修筑新塘、旧塘三千二十七丈七尺,横跨三县。如今,横卧在大运河嘉兴段上的长虹桥就是吴国仕主持修筑的。

许瑶光与南湖八景图

清末许瑶光可能是嘉兴人最耳熟能详的一位知府了,三任知府达十八年,病逝于嘉兴任上,留下“近世少有的贤太守”的美名。至今,嘉兴还留有他的诸多痕迹,口耳相传其亲拟的“南湖八景”。

同治三年(1864),在闽浙总督左宗棠多次保举下,许瑶光接任嘉兴知府。

他到任时,正是清军将太平军赶出嘉兴之际。嘉兴饱受兵祸之苦,子城内尚未完工的听王府房舍也被拆卖,许瑶光到嘉兴时不禁感叹“昔日名城今瓦砾”,并作诗《覆巢燕》。

他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子城,他复建西廊房舍,于二堂西边建书屋三楹,堂东建补梅轩,轩东筑墙,培土为山,命名为“东瓶”,与城内瓶山相对。

许瑶光安定民心,整饬军纪,改善地方治安,恢复生产,重视教育,重修府学和宏文馆,重建鸳湖书院,他兴农事,疏浚河道,修桥筑路,修复海塘。

他基本奠定了今天南湖湖心岛的格局,陆续建了清辉堂、菱香水榭、菰云簃、八咏亭、亦方壶、宝梅亭等景点。同治八年(1869),许瑶光以南湖为中心,将嘉兴城郊八处古迹、景点,合称为“南湖八景”,亲自作序题诗,请秦敏树作“南湖八景图”,并镌刻成碑。

同治十二年(1873),当他首任将满,进京述职,嘉兴民众建“来许亭”,盼望他重来嘉兴。

清末,随着清朝不断衰败,子城也逐渐被冷落。

辛亥革命后,子城不再是嘉兴府署所在地。1913年,浙江都督在此设立西大营,子城开始它多舛的命运,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嘉兴沦陷后,被迫成为绥靖司令部营房。

抗战胜利后,子城成为嘉兴青年中学驻地。1947年,蒋经国在这里举办晨光夏令营,对其嫡系青年军进行训练。1949年,驻扎在子城(西大营)以贾亦斌为首的国民党预干团第一总队,发动嘉兴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人对子城的关注与保护从未停息。上世纪80年代起,子城陆续成为市文保单位、省文保单位。进入新世纪,嘉兴对子城的保护与发掘逐渐成熟,2010年和2015年,两次考古发掘;2017年末,子城遗址公园项目启动。

如今,一期试开园。

子城以开放的姿态,迎来四方客,开始新的传奇,它的故事将与每个嘉兴人相关。

除了目前已试开园的一期工程,未来还将建设子城博物馆。在去年10月实施的禾城文化复兴三年行动计划中,“以子城为中心的城市中轴区”,是以子城为中心,与壕股塔、瓶山(天籁阁)、孩儿塔、望吴门等共同构造的一条展现嘉兴城市历史、保护古城格局、传承历史文脉、连接古今城市发展的中轴线。子城遗址公园无疑是重中之重,是嘉兴17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实证。

子城大事记

宋景定四年(1263),知军陈埙葺谯楼、左右垛楼、府门。

元大德三年(1299),达鲁花赤、撒刺儿、总管辛仲实重修总管府。

至元五年(1339),总管法忽鲁丁重修子城。

明洪武年间,知府刘观重建子城。弘治初,知府柳琰重建府门、申明、旌善二亭。

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府赵瀛重建府库,有军资、架阁二库;经历、照磨二司。

次年,赵瀛重建谯楼。

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府毕竟容、刘悫重修吏廨四行,行凡十四间,共五十六间,翼然为堂庑左辅。

万历十二年(1584),知府龚勉重修府治,改辟照墙为屏门,榜曰“首藩名郡”。

万历二十七年(1599),郡守刘应钶重建吏廨,又建约法堂(内祀萧相国,为诸吏议法之所)。

清康熙元年(1662),知府张汉杰修府门外三坊。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黄家遴重修,以清香堂旧址为道珍堂。是年,黄家遴重建二堂、川堂。

雍正六年(1728),知府阎尧熙复修,并于甬道两旁植梅数十本。

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府恒宁重建,移仪门外东隅土地祠于西隅。

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方林重修。

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刘嘉会重修,于谯楼东垛楼遗址添建文昌阁。

嘉庆元年(1796),知府伊汤安重修。

两年后,复建正志亭于西圃,又重葺其子继昌读书之室三楹,命名为“嘉荫轩”,并写《嘉荫轩记》,碑现在揽秀园。

道光四年(1824),知府罗尹孚修葺。

道光十五年(1835),知府瑞元重建远耀楼。

道光十七年(1837),知府王寿昌在正志亭旧址改建虚受亭,又于亭南北向建三楹,院中植蕉梅桂竹。由东贤堂对墙辟洞门、朱栏,曲折达虚受亭。院门额曰“得省”。

道光十八年(1838),又修头门、鼓楼。

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攻克嘉兴,十二月,陈炳文被封听王,调集府属七县建筑工匠,修建听王府。

同治三年(1864)二月十八日,清军攻下嘉兴,太平军撤出,听王府尚未竣工。

知府许瑶光任期内,对府治加以修整。前后依然七进,后四进有楼,前为大堂,为酂侯祠、三相祠、土地祠,为头门。又复两廊房舍。于二堂之西,建书屋三楹。堂东建补梅轩。轩之东,筑墙为圃,培土为山,刻“东瓶山铭”于其上,以与城中瓶山相对。头门前,鼓楼破毁,待修。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忠爱堂以内遭火灾。知府惠格修葺一新。但忠爱堂前至头门,依然倾塌。

五年后(1908),知府杨士燮整修东西两廊。添左右两翼门、甬道、露台。于诫石亭原址高建一坊,以诫石之铭恭书坊端。于头门之谯楼,补筑三楹。门前木坊“首藩名郡”额,易为“秀州古治”。郡治廨舍,稍稍复旧观。

辛亥革命后,嘉兴府署迁出子城。

1913年,浙江都督朱瑞将子城府内三间平房拆往海盐修建其私人住宅,旧址上改建陆军军营房舍,子城成为“西大营”。

1937年11月,日军轰炸嘉兴,子城内大部分建筑成为废墟。日据时期,子城成为绥靖司令部营房。

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子城曾先后为陆军乐园、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一三医院、嘉兴电视台用房、浙江省荣军医院。

1981年,子城被公布为嘉兴市文保单位。

1990年,嘉兴市政府拨款重修谯楼和城门。

2005年,子城公布为浙江省文保单位。

201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小面积考古试掘,发现明清时期道路及排水沟。

2015年,荣军医院搬迁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保所正式开展考古发掘,探明子城五代以来城墙范围及中轴线建筑布局。

2017年12月20日,子城遗址公园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2021年2月5日,子城遗址公园(一期)试开园。

(大事记综合尤裕森《嘉兴子城初考》、李晓明《明清以来嘉兴子城的建筑特点及历史变迁》等资料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