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20,这一年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付敏

站在2021年的梢头,回望2020这一年,有种恍惚感。

忐忑、宅家中开启。2月14日公司复工,我因1月31日从老家返嘉,要求再自行隔离7天才能上班。以前觉得不上班是件开心的事,接到延迟上班的那一晚,我却心绪繁杂。

复工的日子整天戴着口罩,同事们自觉保持一米左右距离,电话、微信能沟通的尽量不照面。

早春的雨水那个多哦,仿佛铆足了劲儿要清洗这不洁的宇宙。下班时路灯已亮起,小区门口排着长长的车队,保安穿着防护服站在雨里逐个核对通行证、测体温。这些年轻的小伙,用他们的敬业和耐心,赢得业主赞誉,直至目前进出小区我仍习惯向他们点头致意。

三四月花儿次第开放,久宅的人们武装齐备陆续出门赏花、踏青。凌公塘绿道行人稀落,跑者将口罩挂在下巴,遇到行人拉起戴上。从未发觉绿道的春色如此喜人,空气如此清新,也从未觉得自由地行走如此令人神清气爽。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晨练者对路遇的朋友说“锻炼顶要紧,抵抗力是最有效的自我防护”。这是鼠年我听到的最动人的话语。

往年赏樱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不让进,便去了城南公园。那天阳光明亮,樱花随风飘洒着,郁金香含苞待放。口罩兜不住奔跑嬉戏的孩儿灿烂的笑脸,在他们欢快的笑声里,一颗颗紧揪的心,慢慢开始舒展。

五一前喜闻好友升职,纷纷讨酒喝。2020年彼此初见是一张张口罩脸,我们笑着寒暄,摘下口罩绽露彼此微胖的脸。公筷、分餐制,新的模式里重温历久弥新的情谊。

随着气温一天天爬升,疫情对国人的影响日渐消减。孩儿们陆续开学,图书馆开放了,我与“好书有约”见面日趋频繁。选书不再茫然,每月底静候“读嘉”的“月好书榜”娓娓道来,选我所爱。

《晚熟的人》颇受欢迎,和工作人员预约后才借到。善讲故事的莫言在一篇篇短篇小说里,将真假“莫言”游离在一个个故事内外。体味乡土人情,品咂乡亲们那可亲可敬又恼人的小情小性,也许只有在乡间的泥土中泡大的人才解其中味。

读完李辉的《先生们》,喟叹一个人的生命可以那么长远而深厚。艰苦年代,物质极度贫乏,他们的情感却那么醇厚。书中先生们对专业的坚守、对学术的专注令人肃然起敬。掩书而思,也许对于喜爱文字的人而言,四五十岁并不老,甚至可以是开始的好年华。

无惧年龄,希望写满故事的眼睛清澈依旧,也愿脸庞刻有风霜不见沧桑。

《斑斓志》以平实的语言展现耳熟能详的几位杰出人物的另一面。千古洒脱第一人东坡先生,“东坡”出自一块可以耕种聊以维持生计的薄田。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遍尝种种磨难。曾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耕耘友情,却在穷困潦倒的年月,一封封寄给昔日友人的书信如石沉大海。他独自饱饮孤寂,向寂静的大自然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孱弱的自己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许,受伤至深是无言。因为说什么都多余,怎么说都显无力。

好在,他有文字,可以在诗文中找寻心中的理想。美的文字是他在现实的挣扎,也是对现实的超越。而这些文字让一代代华夏儿女在困境中自愈,在逆境中自勉,让踩着一地鸡毛的庸常,拥有仰望星空的达观。

张炜的这本书实诚有份量,密密匝匝的文字,信息斑斓。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王安石,不爱洗澡、不换衣服、极不讲究生活细节,让身边的亲近之人苦不堪言;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半生穷困潦倒,极可能死于饥饿……

当陶公那甘泉般清简洁美的诗文,涓涓不息滋养着我们心田,谁能读到诗文背后的困苦?生活赐予他们苦难,他们用文字将苦难酿成一杯醉人的美酒。

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知道在那贫困、艰难的年代,江南和西北老百姓的境况都是一样的,尽管现在差距如此巨大。

作家冯唐说:“真正的文学用来存储不能数字化的人类经验,是用来对抗时间的千古事”。阅读,让有限的生命得以无限延展,扩展着有限视角里对人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新闻里海外疫情形势依旧严峻,邻国日本疫情已有反扑,国内管控也开始收紧……世界还在病着,2021年依旧需要内修以抵外扰。

嗨,向往美好而努力的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同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