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农户们,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到个人又能做些啥?有这样几个建议:一是生产用房在路边的大户不要在马路上晒作物……”前段时间,海宁市硖石街道“理响硖川”宣讲队伍走进南漾村,和当地农户来了一场心贴心的座谈。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以来,海宁围绕“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的要求,用心打造海宁“潮之声”重要窗口理论宣讲品牌,按“有制度、有场地、有标识、有队伍、有活动”建设标准,深入开展“组建一批宣讲团队、培养一批理论名嘴、选树一批宣讲名师、推出一批精品课程、打造一批示范基地”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持续推动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道家常”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宣讲,不能泛泛而谈,要获得群众认可,必须深扎社会实践。在海宁海洲街道百合社区居委会工作多年,孙银川不光熟悉社区事务,也深得居民认可。“为了让宣讲内容更加契合群众需求,讲之前我都要好好去做调查,就相关话题在我们社区找到落地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更好推动工作开展。”孙银川说。

按照“推荐+选拔+自愿”原则,海宁不断推进专兼结合宣讲队伍建设,从2018年开始组建队伍开展培训至今,已经建成“潮之声”重要窗口理论宣讲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宣讲队伍,开展常态化讲理论、讲法律、讲政策、讲文化、讲生态宣讲。

2020年以来,由乡贤、青年教师、村社工作人员、企业员工、机关干部等人员组成的“潮之声”重要窗口理论宣讲团队,成为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亮丽“风景线”。“侠韵新声”理论宣讲团成员吕学超走村入社,用“家乡话”告诉村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特色和亮点,并与乡亲父老共话近年来美丽城镇的发展变迁;经过选拔,海宁市民政局4名青年干部组成海宁民政青年干部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助力“海宁民政30条”落实落地;海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队员主动担任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员,在长安长陆码头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宣传活动……

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海宁“潮之声”所属的“涌潮之声”“侠韵新声”“一线潮声”“理响硖川”等众多宣讲队伍,逐渐成长为既能干好群众工作又能讲好新时代故事的综合性人才团队,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持续凝心聚力。 

“小切口”奏响时代发展“大合唱”

上月初,冬日暖阳,长安镇(高新区)兴城村20多位村民在新建的乡村图书馆中,认真听着“涌潮之声”新思想宣讲员王平平讲述党擘画的温暖中国、活力中国、奋进中国的发展蓝图。王平平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随着校地合作深入,特别是有了“涌潮之声”这个平台,今年,她的“课堂”从高校延伸到了乡村。她说:“在宣讲中,我们会将全会内容进行提炼、融合,让宣讲更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紧贴群众实际,以新时代文明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为宣传主阵地,以文化礼堂、校园广场、乡村茶馆、农民屋场、企业车间等群众集聚的地域为关键点,当下,海宁正以职工说、乡贤说、志愿说、青年说、校园说等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各行各业。

浙江宇邦滤材科技有限公司在争创文明单位的过程中,由宣讲员结合中央有关精神主讲企业如何创新发展;在斜桥镇永和村,退休教师志愿者畅谈乡村振兴需要全民参与,聊天式的口吻,引发了村民的热烈讨论;在长安镇古运河畔,宣讲志愿者高伯伯畅谈文化自信,引得场内掌声连连;海宁各镇街道间、海宁和余杭区等周边省市不同地域间广泛开展的理论宣讲走亲,共谋新时期新服务新发展,更是为地方发展奏响了和谐音律。

跨村、跨镇、跨市、跨省,融发展、融变革、融文化、融服务,这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个个精彩的“展示”,更是一份份有力的“融合”。

潮涌之地,万象新。如今的海宁,学习、领悟、践行新思想蔚然成风。基层党组织通过“周一夜学”、“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形式,以党课辅学、集体研学、媒体导学等方式组织学习活动1500余场次,累计以方言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宣讲220余场次。同步开展的各类走访服务,也让广大群众在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地方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