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春佳节,无论置身何处、所属何业,此时此刻,思念之情都会油然而生,归乡之心都会怦然心动。不过,在秀洲区,有一群离开老家在这里打拼的人,为响应疫情防控号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选择了“就地过年”。过一个苗族新年、做一回假日志愿者、走一趟红色之旅……在浓浓年味、洋洋喜气中,他们共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在王店,过一个苗族新年
邹文琼,四川宜宾人,自2014年起在王店镇一家集成装饰(吊顶)企业上班。
【乡音送祝福】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太担心,我们在这边过得挺好,各民族的兄弟姐妹都相处得很融洽。”
【我的秀洲年】
对于苗族姑娘邹文琼来说,春节是每年最重要的团圆节日,往年这时候她早已回到四川老家和父母团聚。今年情况特殊,她和很多异乡人一样,选择留在第二故乡过年。
虽然和家乡隔着千山万水,却隔不断乡情民俗。宰年猪是苗族新年重要的民俗之一,“在王店没法体验,但老家的父母早早地给我们寄来了猪肉,这可是做蛋包圆子和炸酥肉的重要食材。”她说。
考究的蛋包圆子和炸酥肉平时不会轻易做,因为这是苗族新年家家户户都擅长的两道“春节菜”,也是四川特色菜。摊蛋皮、拌肉馅、包圆子,蛋皮冷却备用,加入馅料后卷起来的手法要很熟练,不然,下锅后的蛋包圆子很容易“露馅”。做炸酥肉需要把握好火候,如何炸得两面金黄、酥脆可口,各家都有自己的家传“秘诀”。
逢年过节必定盛装打扮,这是大家对苗族的普遍印象,邹文琼也不例外。前不久,她就穿上民族服饰,在梅里广场的春节背景墙前留念。她表示会把这张喜气洋洋的照片发给老家的亲人看看,平时也会经常发一些生活照和家人分享。
“在老家,我们苗族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举办‘花山节’,大家都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吹芦笙,场面可热闹啦!”邹文琼说。前几年,同样定居王店的苗族同胞把这个传统节日“搬”到第二故乡。
王店镇现有常住少数民族30多个8500多人,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各民族同胞都会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春节在王店不会举办“花山节”,但她也会约上小姐妹穿上盛装走进百亩梅园,畅游美丽乡村。
在洪合,做一回假日志愿者
车建国,贵州铜仁人,自2005年起一直在洪合工作。
【乡音送祝福】
“爸爸妈妈你们好,我今年就在洪合过年了,祝你们在老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的秀洲年】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车建国应该在老家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一起围坐在火坑旁,嗑着瓜子、花生,吃着橘子,聊着2020年的点点滴滴,畅想着2021年的奋斗生活。
从2005年来到洪合做辅警,到2018年担任贵州流动党支部书记,直至2020年8月以新居民身份入选洪合镇横泾桥社区党总支委员。在洪合镇工作和生活多年,车建国如今已在洪合安了家,平日里很少回老家,也难得见到父母。“今年情况特殊,我们决定留在秀洲过年,父母也表示理解。”车建国说。
车建国是个闲不住的人,决定留下过年后,他总想着作为党员要为百姓做点事。因此他报名参加了镇里的志愿服务活动,打算过一个“志愿年”。
春节来临前,洪合镇计划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留在秀洲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残疾群众、优抚对象等送上新春慰问和祝福,由于缺乏人手,排摸相关人员信息需要志愿者帮忙。于是车建国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去登记信息,询问家庭情况,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好,交给镇里相关部门。
为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洪合镇团委、镇分类办组织开展了新居民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车建国也报了名。活动中,他和志愿者们兵分几路上门入户指导新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用乡音乡情引导新居民自觉主动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此外,车建国还参加了镇里的志愿巡防,每天一有空就走街串巷分发宣传单、排查安全隐患。
作为全国著名的毛衫名镇,洪合镇有近9万名新居民,今年许多新居民选择就地过年,像车建国这样选择参加志愿服务的有不少。一抹抹“志愿红”在洪合穿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新塍,走一趟红色之旅
谢海燕,湖南娄底人,2018年来嘉兴创业,与丈夫一起经营广告公司。
【乡音送祝福】
“我们在这里过年,政府和邻居对我们都很好,我们很开心。祝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等到暑假,我们再回来看你们!”
【我的秀洲年】
大年初一,在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谢海燕和丈夫带着两个儿子一起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教育。
沙家浜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前身是沙家浜小学,是中共嘉兴县委旧址所在地。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两封书信”到“一面党旗”,在红色讲解员洪燕的讲解下,谢海燕一家深入了解革命女战士叶纲和老革命家沈如淙的故事,从中感受信仰和初心的力量。
“我也是一名党员,能在这样的日子和家人一起走一趟红色之旅,聆听红色革命故事,同时让孩子铭记历史,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特别有意义。”谢海燕告诉记者。
除了聆听革命故事,春节期间,谢海燕一家还主动做起公益项目。在之前新塍镇举办的第五届公益微创投项目上,谢海燕的“塍新居民
益路同行”新居民公益服务项目获得第二名。
谢海燕还组织新居民包饺子、做汤圆、做花灯,丰富春节假日生活。“我爱人是退伍军人,假期里还主动为新居民孩子们讲讲老兵的故事,聊聊部队里的那些事。两个孩子也是一放假就主动参与进来了。”谢海燕说。就在大年初三,他们还组织了一个小型的古风游园活动,带领新居民朋友一起穿着汉服游小蓬莱公园,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我们想以实际行动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给别人带去温暖的同时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快乐。”谢海燕说,虽然不能回老家,但是留在这里过节,很有意义也很开心。
在王江泾,听一个运河文化故事
夏胜红,湖北黄冈人,2016年来到王江泾镇工作和生活。
【乡音送祝福】
“我们在王江泾镇过大年,祝大家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我的秀洲年】
夏胜红一家人每年都回老家过年,今年因为疫情,选择留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过年。大年初二,他们一家四口来到运河边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千年不息的大运河,汩汩流淌,沟通着南北,联结着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传统和现代文明。王江泾镇社会事务办主任陈宏伟可以说是王江泾镇的“文化通”,对这里的文化、历史十分了解,这次恰巧遇到前来游玩的夏胜红一家人。
“王江泾镇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浙江的第一镇。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110公里,其中王江泾段18.9公里。长虹桥是嘉兴仅有的两个世界遗产点之一。穿镇而过通航至今的大运河,构成了王江泾镇独特的城镇景观,孕育了风华绝代的水乡文化,也见证了这座小镇的繁荣与发展……”在长虹桥边,陈宏伟向他们介绍运河文化故事,夏胜红一家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们时而在长虹桥上举目远眺,时而在运河边拍照留影,还录制了祝福视频发给老家的亲戚朋友。“这次来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王江泾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听了这些运河文化故事,也让我的孩子长见识了。”夏胜红说。
在王江泾,运河流淌千年的文脉得以代代传承,在“活化”中焕发出新的力量。近年来,王江泾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新建了非遗展示馆、渔文化展示馆、荷文化展示馆等文化场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开展了“运河之韵”系列节庆活动,春季网船会、夏季荷花节、秋季大运河音乐节、冬季渔文化节,打响了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没想到王江泾还有这么多与运河文化相关的活动,等下次活动举办的时候我们一定还要再来看看。”夏胜红一家对王江泾的运河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油车港,游一次美丽乡村
董儒妹,江西景德镇人,2016年一家四口来到油车港镇天星社区安家,现在嘉兴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乡音送祝福】
“我们把油车港当成了第二故乡,在这里祝福各位亲朋好友,希望你们在2021年充满无限的幸福、健康、欢乐与好运。”
【我的秀洲年】
“妈妈,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木头板子。”董儒妹的儿子程安康稚嫩的童声缓缓传出。大年初三早上,董儒妹一家四口来到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程安康所说的“木头板子”便是糖糕板。
在菱珑湾景区的西侧,有一个技艺馆,屋子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糕板子,有寿桃、双鱼、如意,也有八仙、四季平安等,雕刻的图形大到直径20厘米,小到五六厘米。“这是我们的民间瑰宝,越小越难雕,还要在里面雕出花纹,雕刻用的锉子垂直了又不好雕。”糖糕板雕刻非遗传承人张进泉介绍。
董儒妹表示,以前每年过年都回老家,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就留在这里过年。平时没时间带孩子们游玩,此次春节,陪家人来到美丽乡村,感受美好时光。“2016年,我们一家四口通过朋友介绍从上海来到油车港,刚来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这几年变化太大了,这里有欢乐世界、天鹅湖,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董儒妹说,没想到菱珑湾这么精致,这里有文化展示、产品展销、科普宣传,太有特色了。
“妈妈快来看,这里有打卡寻宝活动。”董儒妹女儿程雨轩兴奋地说,根据菱珑湾手绘地图,找到9个景点,拍照合影并晒照发朋友圈就能领取农民画文创产品。美丽的风景搭配美好时光,一家人的心情也格外美好,他们边走边聊边看,浓浓的亲情涌上心头。
去年,油车港镇改造提升菱文化馆,建设游客中心、农民画馆等节点,打造串点成线、循环成圈的美丽乡村示范片,成功创建了3A级景区村庄。“油车港是我们第二个‘家’,等到春暖花开,我要把老家的亲戚邀请来,感受美丽乡村新气象。”董儒妹说。
在新城,品一道书香大餐
牛凡,山西高平人,今年24岁。2020年10月来到新城街道义庄村工作。
【乡音送祝福】
“新的一年来了,在这里我祝广大秀洲市民新年快乐!同时,也祝我的山西亲友们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
【我的秀洲年】
24岁的牛凡来自山西,今年春节是她第一次在异地独自过年。
去年10月,作为一名嘉兴市级机关单位的选调生,牛凡被分配到新城街道义庄村(东升社区)接受驻村锻炼。“得知今年我不回家过年,父母虽然很失落,但他们还是理解支持我,并叮嘱我独自在外要注意安全。”牛凡告诉记者。
虽说过年思乡是人之常情,但作为驻村干部,牛凡很清楚,春节期间自己还有不少任务要去完成。从管控居民区大小门到排查人员流动情况,牛凡始终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坚决守牢社区疫情防线。
幸运的是,牛凡身边还有不少同样留在这里过年的好友。“大年夜,我和同样来自北方的朋友一起吃了年夜饭。”牛凡说道。除夕当天,大家一起围聚在朋友家中,分别做起代表家乡传统年味的各色美食,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
工作之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新城街道智慧书房,成了牛凡放松休闲的好去处。虽然牛凡来到街道时间还不长,但她对这处智慧书房已经十分熟悉了。春节期间,喜欢阅读的牛凡有空就会去智慧书房坐坐。“作为街道智慧书房,其藏书量比我想象中多不少,我爱看的人文历史类、时政类书籍杂志都比较丰富。”牛凡说道。
同时,依托全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街道智慧书房和全市各级图书馆信息联通,不仅每个月书籍报刊更新很快,图书借还也十分便利。“我在市图书馆借的书,看完了直接去街道智慧书房一样能还。”牛凡说。此外,书房内部优雅的环境、齐备的设施,为这座街道“网红”书房加分不少。
在高照,看一场“云”上“村晚”
曾宪云,甘肃兰州人,今年62岁,退休后一直在高照街道秀清社区生活。
【乡音送祝福】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我今年在嘉兴过年,在这里我生活得非常开心,我祝大家新年快乐,过一个开心、快乐、平安的新年。”
【我的秀洲年】
“这个动作到位,看起来和年轻舞蹈演员一样。”“哦哟!孙老师吹的葫芦丝真专业!好听!”……春节假期这几天,只要一有空,曾宪云和家人就会围坐在一起,对着平板电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一台特别的“云”上“村晚”,细细品评一番。
由于女儿、女婿都在嘉兴工作,曾宪云和老伴退休后就从老家兰州来到了嘉兴,和女儿一家团聚。“老家还有85岁的老父亲和兄弟姐妹,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回老家过春节。”曾宪云告诉记者。今年情况特殊,他们一家留在了秀洲过年。虽然不能回去和亲友团聚,但这个“留秀年”却给了她一个别样的春节记忆,特别是参加了秀清社区“云”上村晚的录制,令她十分难忘。
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能带给居民浓浓的年味,今年1月底,在高照街道组织下,秀清社区邀请居民一起录制了一台“云”上“村晚”。作为秀清艺术团成员之一,曾宪云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和团里的姐妹们一起表演了4个节目。
“以前每年春节都回老家过年,总是错过社区里热热闹闹的‘村晚’,挺可惜的。今年以这样的方式参与,觉得特别有意义。”曾宪云说。社区里文化活动场地好,文化活动多,她参加了秀清艺术团后认识了很多姐妹,在这里生活有滋有味,很有归属感。
秀清社区“云”上“村晚”在各线上平台上线后,曾宪云还邀请了老家的亲朋好友一起观看。“他们都很羡慕我在秀洲的幸福生活呢!”曾宪云说。
多年来,高照街道注重为居民打造百姓“家门口”的精神文化阵地,努力让阵地“活”起来,让活动“热”起来,让队伍“动”起来,让品牌“亮”起来,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高新区,圆一段创业梦想
杨星,美籍华人,嘉兴市艾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乡音送祝福】
“今年我们很多员工选择留在秀洲过年。我和留在这里的同事一起欢度春节。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我的秀洲年】
这段时间,走进位于秀洲国家高新区的嘉兴市艾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处处可见奋斗的身影。对于杨星和他的同事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格外激动人心。因为就在年前,艾科诺完成由创新工场投资的新一轮近亿元人民币的A2轮融资,李开复在新浪微博转发了该条消息,“期待艾科诺成为自动化PCR领域的世界级企业。”
疫情让核酸检测和PCR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新冠病毒将PCR检验推向大众视野的同时,也加速了全自动、一体化PCR检测设备的研发进程,让全自动PCR这一赛道成为分子诊断中的热门赛道。而艾科诺无疑是该赛道上一颗亮眼的明珠。
早在20年前,杨星就开始研究自动化PCR技术。在美国经历了包括PCR、液体活检等多个分子诊断产品开发后,杨星认识到自动化PCR大有可为。
2018年,杨星来到秀洲国家高新区创业,并在美国圣地亚哥和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完整的分子生物设备和实验室。凭借强大的团队支持和对市场的独特理解,艾科诺先后获得了辰德资本、真格基金等投资,并陆续获得高新区“秀湖双百计划”和2020“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等项目支持。
“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目前,第一代产品已经开发完成,即将启动临床实验和注册。”杨星说,春节期间,很多同事自愿选择留下来加班,不断完善项目。他和团队加班加点,加快技术研发,着重产品的验证与考核,完善生产体系,希望尽快拿到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公司30多名员工,留在秀洲过年的就有近一半。”杨星表示,这个春节虽然不能回家,但和同事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十分有意义,希望以后能把艾科诺做成国内顶级的医疗品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