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我初步适应了新学校的节奏,各方面都蛮好。”“好的,翰林,你现在是初中生了,要更专注于学习,不能做学霸里的‘学灰’呀!”……昨天,八年级新生彭翰林回到母校海盐县横港小学,向老师汇报开学以来的学习情况,他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
彭翰林一家来自湖南,他的父亲彭坤之前在杭州一企业就职,彭翰林在当地月雅河小学上学。三年前,彭坤应聘来到海盐横港,担任华南电器厂的技术总监,在对横港小学反复考察一年后,他放心地把儿子彭翰林、女儿彭嘉馨一同从月雅河小学转入横港小学,分别就读五年级和三年级。
“我刚来横港时,不敢贸然给孩子转学,在同事和朋友的一致推荐下,我多次去学校参观,与老师交流,渐渐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对于横港小学,彭坤非常满意,“海盐对于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十分人性化,凭居住证和当地劳动合同就能进入公办学校。”
彭翰林刚到横港小学时十分调皮,班主任朱老师和各任课老师给予他全方位的关注,并及时与彭坤沟通,帮助彭翰林尽快融入班级,投入学习。“语文老师经常叮嘱翰林多多阅读,拓宽知识,数学老师随时在钉钉上答疑,两个孩子在横港小学上学后,成绩都有提升。”彭坤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海盐各地集聚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家长们往往忙于生计,没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关注子女的教育,孩子们有梦想但缺平台,有潜质但缺教导。面对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现实需求,海盐县不断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实现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目前,在横港小学这所典型的农村公办学校,1355名学生中有885名学生是随迁子女。
记者在横港小学看到,以橙黄为主色调的崭新教学楼十分醒目,塑胶跑道、可升降桌椅、护眼照明系统、电子白板等一应俱全,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专业功能教室配备齐全,甚至连演出服、马克笔等用品也都免费提供。
硬件给力,师资、课程能否跟上?在横港小学的师资队伍中,不乏县中小学名师、县学科带头人。这学期新入职的教师中,还有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赴白俄罗斯留学的研究生。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横港小学开设了足球特色课程,由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足球老师,每名学生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的足球活动时间。今年7月,横港小学培养的足球运动员张洁入选了国家女子少年足球队。
海盐县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科学配置“1+X”(1所城区学校+若干所农村学校)校际合作发展模式等涉及随迁子女的教育资源,加大对较多随迁子女学校的教育支持力度,同时不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在“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转变中,紧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为随迁子女量身定制特色课程,培养他们的专长。
这学期刚转入横港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吕城昊,之前跟随经商的父母在外上学。今年暑期,他的父母把生意“搬”到了横港,虽然在嘉兴、海盐都有房,孩子可以在城区学校上学,但为了方便接送,他们还是为孩子就近选择了横港小学。“这里的设施和城里的学校一模一样,老师们非常热情,孩子也很开心,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吕城昊的妈妈沈宇芹说。
在海盐,从软硬件一流的公办小学到优质初中,这样的随迁子女求学故事还有很多。根据《海盐县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制入学管理办法》,每年随迁子女家长凭居住证到所在地申报入学积分,再到居住证所在地学校报名,由学校根据积分高低依次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由海盐县教育局根据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公办学校。近年来,凡是申请积分入学的随迁子女都能在公办学校入读。
“随迁子女是未来的海盐人,要让他们‘有学上’‘上好学’。海盐农村学校有足够的学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都能入读公办学校。”据海盐县教育局局长袁迎春介绍,去年9月的年报数据显示,海盐县义务教育段学生共36501名,其中随迁子女13765名,随迁子女公办入读率达97.01%。
海盐县随迁子女公办入读率如此之高,离不开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高标”配置。海盐县依托“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率先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全覆盖和义务教育学校“同步课堂”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校校达标,综合差异系数控制在0.28以内,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小学和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骨干教师数为小学5.94人、1.74人,初中8.96人、2.62人,远高于国家评估标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