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梅
我家东邻白洋河公园,夏日行走其间,绿荫蔽日,百鸟展喉,十分怡人。公园中间,是白洋河最宽处,一碧池水,常被微风吹皱。
河面南北,有两桥相望。河中间,有栈桥曲折,桥之两侧,莲碧荷红,顾盼生姿。夏之日,常有人特来赏荷,或于晨曦之际,或于夕阳西下之时。
我也常于傍晚时分散步于公园,落日的余辉从树丛间隙,照射至草坪。我跪在草坪上,将手机几乎贴近地面,从夕阳的光影里,我总会拍出古木深远的意境,为此颇为得意。
我也喜欢坐于池旁的亭阁中,感受李渔“池亭人挹藕花风”的况境。一阵风过,只见满池荷叶随风翻飞,如碧绿的裙袂在飞舞;亭亭玉立的荷花,如一个个从天降临的仙子,笑灿灿频频相互致意。
每每在我陶醉于莲情荷景之时,总有一群小精灵飞舞在白洋河上空,那是蜻蜓。它们张开美丽的翅膀,忽而上,忽而下,忽而东,忽而西,如群女献舞。我常于此时静静坐于一旁,欣赏这群舞之精灵,却不知不觉,想起了蜉蝣。
蜉蝣与蜻蜓外形类似,只蜉蝣较之于蜻蜓体形显狭长,且腹之尾端有两根长尾须。蜉蝣也是从水中羽化,上岸后进行二次羽化,然后集聚于比较干净的水域上空,寻找配偶、采卵,忙碌完一天之后,死亡也便来临。
《诗经·曹风·蜉蝣》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漂亮的羽翼,像色彩鲜艳的外衣,望之楚楚可爱。苏辙有诗句“魏京饶士女,春服聚蜉蝣”,将春游时男女的衣服,比作蜉蝣之羽。但蜉蝣朝生暮死,生命只有一天时间,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多少文人为之感慨。苏东坡《赤壁赋》中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白居易也说:“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文人们都将蜉蝣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人生短暂,如蜉蝣兮,让人无端生出几分惆怅。
巧的是,在白洋河西岸,有一棵木槿花树,两米来高,树身如人之腰围,观之也有一定树龄了。七月夏日,槿花灼灼,远望过去,如一围淡紫烟岚,惹人喜爱。实际上,槿花也与蜉蝣一样,朝生暮死,生命的时光,数时已天涯。
我在木槿树下观赏槿花,淡紫色的花瓣盛开着,中间是鹅黄色花蕊。花瓣中,花粉点点,嫩嫩的,艳艳的,大概这是槿花一生中生命处于最鼎盛之时。树下草坪上,点点紫色,槿花已经合起了花瓣,静静躺在草坪上。仔细看,有的还鲜嫩着,有的已经发蔫,还有的则已经变成褐色,即将与土地融合一起。
蜉蝣与槿花,两者都是朝生暮死,生命可谓眨眼之间。但它们自登场开始,便拼己之力,一直在为一生巅峰而努力。蜉蝣在水下生存几年,一旦羽化,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在短短数小时内,蜉蝣没有时间哀伤,它要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直至死而无憾,时间越短,紧迫感越强。正因为每一只蜉蝣的努力,蜉蝣才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翅昆虫。槿花也如是,尽管只是“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但它不问不闻,只是一心绽放它最美丽的姿态,为这世界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一只昆虫,一朵小花,一天生命,尚且如此,何况于人?数十年生涯,认真过好每一天,即使不能有一个令人惊艳的巅峰,也终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此生无悔。
如此想来,忽然觉得白洋河公园的风景,不再仅仅是娱心怡情,而是一本大自然教科书,用心翻阅每一页,获益匪浅。
(作者系海盐县名人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