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达
百年前,一个大党从南湖红船起航,“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他们承载着四万万同胞的深切企盼,把1921年盛夏的闷热,演绎成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1年7月1日,举国欢庆。
这一天,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南湖,汇四海人潮。
他们,是“红色足迹”追寻者,是“红色根脉”守护者,是“红船精神”传承者。
这一天,是欢乐日,是传承时,是新起点。
让我们记录、定格“红船时间”。
欢乐日
7时
七一广场
夏风吹过,繁花似锦。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旗手迎风振臂,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白衣黑裤的青年整齐列队,值守的武警战士庄严敬礼,烟雨路上的行人肃立致敬,升国旗仪式庄严进行。
7时50分
南湖湖心岛
太阳从云层中钻出,一艘渡船靠岸,一群老者陆续上岸,“今天说有雨,没想到太阳出来了。”老人们笑语盈盈。湖心岛清风徐徐,鸟雀叽叽喳喳地跳跃着。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嘹亮的歌声中,8时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电视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意气风发;屏幕前,79岁的谢水木手摇党旗,他左边的薛彦毅正右手握拳举过肩头……11位嘉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在红船边一起观看庆祝大会。
“中国好人”谢水木1942年出生在新塍一个农民家庭,1968年2月在部队入党。谢水木所在部队驻扎嘉兴,每次到南湖周边巡逻时,他都要远眺红船。
那时候谢水木随身带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老是翻着看,看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想入党却又不敢提出来,觉得自己还差得远。他很努力,成了优秀学员,在指导员介绍下入了党。
退伍后,谢水木到了嘉兴民丰造纸厂,从普通党员慢慢成长为党支部书记。他与孤寡老人刘师傅长期结对,老人住院要交医药费,谁都不认,等他来了才愿意掏出卡。
退休后,谢水木一边在小区当保安,一边为老百姓义务磨刀修车。2002年起,一张条凳、一只水桶、一块磨刀石成了他在南湖街道民北社区“雷锋角”的标配。不仅是他所在的社区,其他社区喊他去,他也从不推脱,最多一天磨了96把刀。
“做党员,就是要带头。国家需要的,人民需要的,我要带头做。”
这样的信念,谢水木坚持了一辈子。他憨憨地笑着,凝神注目:
电视里,一个身着白衬衫、淡蓝裙子的女孩正激情澎湃地朗诵,“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紧贴着祖国的心房……”她是冯琳,22岁的嘉兴姑娘,是庆祝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的四位领诵者之一。
在红船旁长大的冯琳和她的青少年同伴们共同在天安门广场许下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屏幕前,有一个北京学子在红船边也立下誓言——25岁的李钲皓,清华大学博士在读。他是2017年入党的年轻党员,父亲是大学老师,也是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们的祖辈父辈艰苦奋斗,让中国富起来,我们这一代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6月底,李钲皓和同学们一起到嘉兴进行为期6周的暑期实践。他主动选择了红船旁的南湖街道。他想来看一看中国革命红船起航的地方。
9时许
南湖革命纪念馆
这里和南湖一样,参观者熙来攘往,笑得灿烂。
韩建英和女儿朱彦迪正推着轮椅,低声和轮椅上的母亲钟泉宝说着话。她们仨都是党员。钟泉宝92岁,是南湖布厂的退休工人,入党已整整60年。
钟泉宝最近老是跟家人说,想去南湖革命纪念馆。
七一当天,朱彦迪带着母亲和外婆来到纪念馆,还带上了丈夫。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参观,老人很高兴,嘴里喃喃地说,“感谢共产党。生活变好了,嘉兴变化真大,都认不出来了。”
在二楼,韩建英碰到义工同伴平幼泉。
79岁的平幼泉不到8点,就和当值义工来到纪念馆。平幼泉是老党员,退休后,开始做义工。他是嘉兴市义工协会发起人之一,协会义工人数已从2008年的10个人发展到目前的4000多人。
8时30分纪念馆开馆,第一批参观者入场,他们也开始忙起来,穿着红马甲的身影特别亮眼。让平幼泉印象深刻的是,参观者们脸上满溢的欢喜与自豪。
此时的南湖湖心岛,红马甲们也各居其位,穿梭忙碌。
9时53分
南湖湖心岛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国际歌》奏响,全体起立,跟着节奏小声哼唱,一个男声特别干净清澈“……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他叫刘锦洵,东南大学大三学生,00后,7月1日乘首班船上岛。上大学前,刘锦洵对党员的认识只有爷爷以及爷爷的描述。爷爷是老兵、老党员,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死板”地要求刘锦洵也要做到。2019年,上了大学,刘锦洵就入了党,也明白了爷爷只是党员的普通代表,“很多像爷爷一样的基层党员,在一个艰苦的地方扎根几十年,这肯定得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
离开南湖后,刘锦洵从嘉兴火车站出发,去了上海,还在人民广场献了血。在朋友圈里,他说,“三次经过(上海)一大会址,提前七天预约,因人多而未进,但我却不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10时
嘉兴火车站
嘉兴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青年学子、少先队员、退休人员、各社会团体……到处都是挥舞着小红旗的身影,这里是歌声与欢笑声汇成的海洋,一场500人参与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系列红歌快闪活动,大家齐声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快闪活动后,嘉兴市四套班子领导带着四十一个少年队员在新时代“重走一大路”追寻先辈足迹,南湖革命纪念馆85后讲解员张一和同事负责讲解。
去嘉兴火车站的路上,张一的手机上开着“学习强国”,她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伟大建党精神。“我们有9500多万党员,我也是其中之一,好荣幸。”张一激情澎湃。
在春波门和狮子汇渡口,张一讲述了中共一大代表登船的场景和春波门的历史。
此前,她已做好充分准备,不断丰富讲稿的细节,她希望自己的讲解深入浅出。少先队员们一路走来,听了很多故事,其中一个少先队员说,“以前听歌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书上看中国革命从南湖起航,现在终于身临其境地感受了。”
守护者
10时52分
南湖红船
张一跟着参观团队踏上湖心岛,说着各地方言的人群从她身边经过,很多人戴着党员徽章,拿着党旗。
走到红船边,透过人群,她看到父亲张新志正在接受央视的采访。
父亲张新志曾守护红船33年,母亲徐金巧曾是南湖革命纪念馆“金牌讲解员”,这个三口之家被称为“红船家庭”。
徐金巧曾是嘉兴京剧团当家花旦,1984年京剧团解散后,被分到南湖革命纪念馆。从演员到讲解员,查资料、写讲稿、背说词,她一点一点做成“金牌讲解员”。这一干,就干到退休。
“我有红船情结。”1964年,6岁的小新志第一次知道红船,父亲让工匠在新做的五斗橱上画了一艘“红船”。9岁,学校组织瞻仰红船,小新志第一次见到红船,从此南湖就成了小新志的心之所向。
“33年里,我没有离开过红船。”1985年,张新志主动要求到南湖工作,“一年一年,五湖四海来瞻仰红船的人感动了我。特别是老党员们的信仰和忠诚深深感染了我。”
90多岁的老奶奶是战场上走出来的老革命。那天,她坐着轮椅到来,是张新志帮着抬上红船的,“她说看一眼就够了,心愿了结了。”有一年大年初一,下着雪,一名60多岁的爷爷带着孙女,专程从贵州赶来……这样的人太多太多,都是为了完成这辈子的心愿。
张新志和同事们守护着红船,“南湖红船是党的根脉,我们要守好这条根脉。红船一直在我们心中。”
女儿张一也是入党14年的“老”党员了。退休时,张新志对她说,要以馆为家,做好本职工作。在张新志看来,这就是弘扬红船精神。对此,张一非常认可,“在平凡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最好体现。”
张新志虽已退休,但从未真正离开红船,时不时,他还会上岛,帮游客们讲解。他也常和年轻同事说,要认认真真做事,“要时刻记得自己是红船边的人,是守护者。”
12时30分
南湖湖心岛码头
阳光正好,张新志登船离岛,一上船,正好遇到他的同事许凤根。
许凤根1969年出生在南湖边的许家村,当采菱人时就认识张新志,“他们一家人都在‘守护’红船,这样的家庭我们这里有不少。比如南湖摆渡人陈懿琛,父亲陈宪平原来在纪念馆工作,写过很多红船研究文章,奶奶1962年到南湖派出所工作,一直守护南湖到退休。”
许凤根不是党员,在他心中,党员就是父亲那个样子,普通但有信仰。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吃过树皮和草根,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这一切。父亲是南湖边的普通党员,一辈子本本分分,勤劳,踏实,苦活累活带头干,晚年小脑萎缩,很多事情记不清,但还记得让人帮他交党费。
“我们是红船旁长大的南湖儿女,要做好本职工作,把我们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大家。”
许凤根1993年成为南湖摆渡人,每天往返于湖心岛和南湖老渡口,2000年许家村拆迁,他成为南湖景区渡船轮机员,现在,许凤根是南湖名胜发展有限公司旅游营运部设备主管。
“守护红船是我的初心。”小时候,他常在南湖边玩,村里摆渡人说,这是毛主席和中共一大代表开会的地方。那时,他觉得红船很神圣。
许凤根一辈子没离开过南湖和红船,南湖的变化,他是见证者。从许家村两条摇橹木船到现在在册46艘摆渡船和游船。越来越多的人来瞻仰红船,今年3月开始,每天8000客流是常态,双休日高达万人。“南湖周边变化很大,从许家村拆迁到南湖革命纪念馆三代馆建成,再到今年建成南湖天地,翻天覆地。”
传承力
13时50分
南湖天地
南湖畔,春风习习书店,书声琅琅。
“‘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说的是南湖景色。湖心岛上有一座烟雨楼……”
47岁的中学教师查杰慧正带着一群中小学生朗诵课文《南湖》。
学生们在查杰慧的讲述中重回1921的风云激荡,“世界就像是个迷宫,需要方向的指引,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查杰慧业余时间创作了半纪实儿童小说《红船驶入少年梦》。他带着现场的孩子们,跟着书里的故事回顾中共一大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的红船故事,探讨红船精神是如何驶入少年梦的。
“同学们,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
“今天早上,我在电视上听了习爷爷的重要讲话,很激动,我爸爸妈妈都是党员,妈妈还参与抗疫,我长大后也想入党。”11岁的王之璿举手作答。
14岁的查一暖看了许多党史故事,很敬佩先辈们,“我们有一天也会成为中流砥柱,我们也要有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
12岁女孩许婧娴有些羞涩,她侧着头,认真听同学们的讨论。
南湖的暖风轻轻吹来。查杰慧带着孩子们来到南湖边,指着湖心岛的方向,“看见了吗?那就是红船,中国革命从这里起航。”
天空飘起小雨。结束授课的查杰慧,意犹未尽,带着女儿查一暖“重走一大路”,与他们同行的是海宁籍海归博士陈晓琴与女儿许婧娴。
39岁的陈晓琴供职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旅居海外多年。在中共一大代表雕塑群前,在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叙事性铜钉前……烟雨迷蒙中,他们驻足凝望、聆听,留下一张张影像。
许婧娴从小在国外长大,陈晓琴想给她补上这一课,“让她了解我们是如何富强起来的,增加她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5时06分
南湖革命纪念馆
五名戴着党员徽章的老兵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他们“重走一大路”之后,又来到纪念馆。在路上,他们遇到好多看完庆祝大会去“重走一大路”的游客,大家都兴致盎然。
77岁的金彩观是嘉兴人,1966年入伍,当了22年兵。今年春节前后,他和四位战友相约在嘉兴,“我们都是党员,建党百年在嘉兴聚会最有意义。”
五位老兵沿着参观路线,观展十分仔细。正在为参观团作讲解的张楚燕与他们擦肩而过。
25岁的张楚燕身着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服装,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纪念馆有15名专职讲解员,14名志愿者讲解员。7月1日,全员到齐。张楚燕是唯一的中英文双语讲解员。
为什么当讲解员?面试时她说,小时候,党员爷爷曾带她来过纪念馆,大学时她也入了党,她想把党史讲给国人听,也想讲给外国人听。
她接待过不少外国参观者。今年6月8日,她为三十余位的驻华使节组成的参访团作讲解,讲红船和嘉兴的历史故事。在湖心岛上,使节们看到游客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争相和红船合影。大使们提了很多问题,张楚燕逐一讲解。
七一当天,看着参观者们溢于言表的兴奋,那一刻,张楚燕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前辈常跟我们说,要让更多人知道党的根脉在这里。作为纪念馆一员,学习、践行和传播红船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职责。”
16时50分
南湖湖心岛
“嘉兴有什么纪念品?”从烟雨楼出来,四川的李先生问他的嘉兴朋友。
“你可以带红船模型回去。”
很多来瞻仰红船的游客,都和李先生一样,带着红船模型回去。
这正是浙江省非遗“南湖画舫”传承人韩鸣华,21年前选择做红船模型时的初衷。21年,他做了20余万艘红船模型。
韩鸣华工作室叫“初心馆”,红船是他的初心。
1954年,韩鸣华出生在嘉兴北门。20多年前,朋友来嘉兴玩,回去时,却无纪念品可带,韩鸣华因此萌生制作红船模型的念头。“讲好红船故事,是嘉兴人的担当和责任。”
2000年,韩鸣华开始做红船模型,半年里跑了近20趟南湖,不能用尺子量红船尺寸,就在岸边反复用脚步丈量。几个月后,第一批红船船模诞生,25:1的小船由480多块木头拼接而成。
韩鸣华的红船船模事业从此起航。事业之初,资金不够,他抵押了房子;为了学造船模,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到乡下跟老船工一学就是七八年。
事业正当时,读大学的女儿突然因意外去世,“我就两个选择,沉沦或者继续走下去。”他一边开解以泪洗面的妻子,照顾痛失唯一孙辈的九旬母亲,一边将身心沉入船模制作之中。他不敢上街,不敢出门,听到别的女孩喊爸爸,都以为是女儿,“是红船模型解救了我,把我拉出深渊。”
他的红船模型走出嘉兴,飞出国门,“走”到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也“驶”入首都博物馆、英国伦敦市政大厅,“特别是近几年,红船精神深入人心,去年的疫情更是让老百姓感念党的恩情,更加发自内心地热爱党。”这两年红船模型订制量翻了好几倍。
作为红船旁的匠人,韩鸣华有他的责任与坚守,“这不只是船模,也是历史和文化,是传播和传承。”
今年是建党百年,韩鸣华专门设计了纪念款船模,他特意仿制了红船上的明灯,标有1921-2021的字样,意为红船精神照亮新时代。
新起点
17时30分
南湖湖心岛码头
游客渐次登上末班船准备离岛。
穿汉服的95后女孩在人群中特别显眼。
她叫范范,研究生刚毕业,在南京工作。热爱汉服的她,特意穿上了红色汉服庆祝建党百年。她是好不容易才赶上南湖最后一班船上了湖心岛的。
手机里正在回放上午的庆祝大会,“二刷还是感觉热血沸腾。”
上学时,看《大国崛起》,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逐渐觉醒。“我们这一代,对党的感情也是很深的。就像庆祝大会上青少年们的朗诵所说,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我们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建党百年,新的征程新的起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她想更多地了解这个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百年大党,想走一遍先辈们走过的路,“第一站是嘉兴南湖,我的旅程刚刚开始。”
渡船缓缓驶离,湖心岛重归平静。一叶红船静静泊在雨后的南湖上,往前仿若看到百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夏日,往后仿若看到万千少年志在千秋,耳边回响起《一叶红船》的旋律:
一叶红船
载着真理点亮湖畔
一个民族一群人
瞳孔中有誓言燎原
一叶红船
激荡百年风云变幻
新的时代新青年
讲述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