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121年6月
【关于本书】
本书从袁隆平的学生时代开篇,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中国“当代神农氏”百折不挠破解人类共同理想的人生之旅。从矢志求学到婚姻生活的情感历程,细述袁隆平先生过往一生,全景式展示了他生动多彩的生活、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胸襟,将这位科学巨人还原为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普通人。
23个重大人生节点,60段人生历练故事,更接地气地还原人物本色,是公众近距离了解袁隆平,触摸杂交水稻研究的脉络,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难得的读本。
【精彩文摘】
禾下乘凉梦
我每天想的主要的还是日思夜梦,梦希望这个产量很高。我叫做禾下乘凉梦。就是我的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稻穗比扫帚还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好高兴,我就跟我的助手们,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1960年的夏天,湖南安江的稻田里,一株水稻让过路的青年教师停下了脚步,这株水稻穗大粒多,在层层稻田里显得鹤立鸡群,随风摇曳。偶遇,瞬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灵感,从这一刻起,中国的稻田里便上演了一段历经半个世纪的传奇。
这位青年教师叫袁隆平。
1930年9月,袁隆平生于北平,祖籍江西德安。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于祖国各地,受尽苦难。任谁也无法想象,昔日那个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解决全球十几亿人的饥饿问题。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想要学农,但父母都不赞成。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还谈何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毅然回重庆去读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1953年8月毕业,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校。这一待,就是16
年。此间,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他见过饿殍遍地,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于是他许下誓言: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
1960年7月,通过天然杂交稻的启发,袁隆平意识到,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1996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
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实现一期目标;2004年,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提前实现了二期目标。可他对产量永远不满足,又接着提出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16吨。袁隆平曾说过,从理论上讲,水稻亩产最高可到1500公斤。在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前,他恐怕永远不会停下脚步。2018年9月,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实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到了2019年初,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领衔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早稻+晚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个梦,袁隆平惦记了一辈子,也探索实践了一辈子,在培育杂交水稻这条道路上,他从未懈怠。无论收获再大再多的荣誉,他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一生追寻的“禾下乘凉梦”而不断耕耘。这位老者,以一颗赤子之心,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节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