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日前记者从区教体局获悉,2020年,南湖区教师在省级立项的课题数达到30项,位居全市第一;获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奖5项,一二等奖获奖数居全市第一;还有52项课题被市教科规划办立项为市级课题。
1月14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九年级的课堂上,语文教师闫玉杰针对学生阅读《水浒传》过程中的情节难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了“悬念”“误会”“离奇巧合”“矛盾”在文中的作用,之后又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目光拓展开去,勾连全书,探究相似情节中蕴含的作者匠心。一堂课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深度学习占具主导地位。
“近十年来,南湖区一直致力于区域教学改革,形成了‘目标导向+多元方式+学导模块’组合式教改实践模型,改变了以前老师‘满堂灌’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南湖区教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2019年举办了主题为“促进学习真实发生的教学改革”全国创新型教育研修机构发展联盟第三届年会,24节课堂呈现了南湖教学改革的常态。2020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区域如何引领课堂变革”为主题,专题刊发了嘉兴市南湖区区域推进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系统推介南湖区推进教学改革的经验。南湖教学改革经验获得了”实践“和”理论“双认同。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后的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自主提高,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促进了南湖区学子学习力的发展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要提升本地区教育科研水平,科研选题的精准度尤为关键。在南湖区,教师科研选题聚焦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同时也要体现出前瞻视野与当地区位特点。特别是在应对去年疫情背景下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育人方式研究上,更是体现了南湖教育人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工作者的责任担当,积极申报省疫情专项课题,最终有15项课题被省教科院立项为疫情专项课题,立项数在全省处于前列。而且全部完成研究工作,提前结题。
南湖区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仅在省市级的立项数量上,一直稳定在大市前列,而且在省级优秀成果评比中,同样成绩突出,近三年来获省级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特别在体现区特色研究的“自主微型课题”成果评审,鼓励教师开展个案、调查、课例、文献、实验、叙事等六类应用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式的自主研究,更是促进了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研究力的提升。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南湖教育人精于创新的体现,更是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精准培训的成果,这几年,区研训中心有教科室主任培训项目、科研骨干班、科研论文班,成立区科研骨干团队、常态开展教育科研沙龙等,为科研强师、科研强校提供了专业支持。如今,“教育科研是助推课程改革重要的专业力量”已经成为南湖教育人的共识,让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路径的价值,为提升南湖区教育教学质量,擦亮“学在南湖”品牌作出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