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记者在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看到了崭新的山浜,曾经的黑臭河通过“水下森林”建设重构水生态,河底岸边的沉水植物随波摇曳,睡莲点缀水面,山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大桥镇碧水绕村“水下森林”建设试点项目,山浜的转变让周边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水生态提升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
记者从南湖区“五水共治”办了解到,类似的“水下森林”建设,按市里统一部署,接下来将在南湖区广泛开展。以水生态修复为一大主要内容的“碧水南湖”行动已在南湖区吹响“号角”。
“近年来,南湖区系统实施‘五水共治’,全区水环境质量不断突破提升,市控以上断面Ⅲ类水比例从2018年底的9.1%提升到2020年的90.9%,再到今年5月的100%,创有监测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年1至7月的平均水质,南湖区一直保持着11个市控以上断面100%Ⅲ类水的最佳纪录,这得益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区生态创建(五水共治)办专职副主任陆爱其介绍。
为持续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加快构建健康水生态环境,南湖区根据市相关行动方案精神,最近出台了《夯实生态绿色基底建设碧水南湖行动方案(2021—2025年)》,并自加压力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市里下达的5年行动方案,全面探索开启区域水系重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并重的治水新阶段,实现水环境质量由类别改善向生态健康的蝶变跃升。
按照“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的总体要求,南湖区将在重点水域实施碧水河道建设,以提升水体透明度、建设“水下森林”为抓手,系统推进“五水共治”,重现江南水乡原生态水系景观与风貌。
南湖区已创建了南湖新区的凌公塘、七星的湘家荡、新丰镇的东宅基港等一大批省、市、区级美丽河湖,接下来,将在部分区域率先通过建设“水下森林”、生态缓冲带,建立高效建设管理机制,结合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建设,全面推进碧水河道建设。
各镇将建立相关领导小组,在前期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按年度指标,在已建成的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率先实施“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河道“水下森林”建设。今年的“水下森林”建设工程已经启动,目标到2023年底前,全区“碧水绕村”河道“水下森林”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生态缓冲带建设将推进全域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以“绿线”形式明确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生态缓冲带建设范围,充分利用河岸带、景观斑块用地、池塘、断头浜等,建设多种形式的生态缓冲带。
除了开展碧水河道建设,南湖区还将全面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加快污水管网改造提升、一体化智慧管理,提升城乡污水治理能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大力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纵深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持续优化水产养殖布局、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通过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分类防治,全面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另外,南湖区将全面实施河湖综合整治,围绕全区水安全保障存在的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水资源配置等问题,开展南湖区东南片活水工程前期工作,探索形成“清水生态网”,并持续开展轮疏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区目标河湖清淤150万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