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荣
天地吐纳气若蒸,万物滋长俱日兴。
竹风荷雨蝉声退,夜卧船头数星星。
7月22日是大暑。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
走在江南的大地上,感到盛夏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一路奔驰而来。雨水也无法压制住热浪的袭击了。雨水落在地面上,被热浪蒸腾而起,将人整个地困在蒸笼之中。田里的水已被热量浸透,甚至要趋于沸腾,夏季已取得了全面的统治权。再看我的老家,地上那些像金喇叭似的南瓜花已开放过了,拳头一般的小南瓜,一只只躲藏在肥大的叶子间。种在树旁的丝瓜藤已爬上了树顶,正开着一串串黄色的小花。清晨的风从田东荡那边吹过来,还是有些清凉的,等太阳慢慢升起来,强烈的光线带来灼热的空气,人啊,狗啊,鸡啊,牛啊,都巴不得躲到树荫中去。尤其是到了中午时分,天热人乏,村里人或在墙门里或在弄堂口的竹榻上,边午休边打着扇子。睡着了醒来时,竹榻上的汗迹便印上了半个人形。躺在廊下头的狗,将脑袋伏在自己的前腿上,把舌头伸得老长。拴在树下的大水牛,正没精打采地用尾巴驱赶着叮在身上的牛虻。那些在春天里最殷勤的歌手,这时只剩下蝉了,蝉的歌声躲在树丛间,嘹亮而不圆润。午后,太阳总算从天顶移了下来,有了西去的意思。人们又纷纷走向田间开始劳作,直到太阳沉到田北荡西边的村子背后,蚊虫一团一团地在周围飞舞,才收工回来洗澡吃饭。
七月到,心就跳,七月对于农人来说是黑色的。此时是我们江南种植双季稻地区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时节。公社里的“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誓师大会后,各生产队大多在7月18日开始收割早稻。从收割、脱粒、翻耕、拔秧,到移栽晚稻,时间只有20天左右。“双抢”,抢收、抢种,全在一个“抢”字上。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农民们天天早出晚归,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一个农忙下来,身上要脱几层皮,掉几斤肉,可见农民是何等的辛劳。“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大热》诗是盛夏农夫艰苦耕种的真实写照。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也是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在这样的季节里,应该有凉面、西瓜和绿豆汤;有凉席、躺椅和蒲扇;还有故事和歌谣。在萤火虫飞舞、蛐蛐儿鸣叫的月夜,在河边的柳树下,蒲扇摇动,一些故事和歌谣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遥远。人们在经历了一个白天的炎炎烈日之后,这样的月夜是难以让人忘怀的。
李白有诗曰:“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金气指的是秋天的气息,意思是说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也是花草树木生长最快的时期,而暑气属金,金是克木的,树木此时看起来很茂盛,却不知秋之将至。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所以秋天很快就要到来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