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科技赋能治水成效“看得见”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谢梦骑

水里鱼虾戏,空中禽鸟飞。近年来,南湖区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坚持查改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美丽河湖擦亮生态文明优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今年以来,南湖新区(东栅街道)通过深入开展专项行动,落实三项举措,攻克一批治水问题,整治一批水安全隐患,推动治水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完善配套等,打造景色宜人、风光优美的生态景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修复出实招

随着南湖区的夏家埭港水质提升工程接近尾声,放眼望去,整个河道碧波荡漾、水趣盎然,让周边的居民眼前为之一亮。

以前有段时间,天热的时候河水就会散发难闻的味道,经过这几个月的整治改造,整个河道环境大变样,居民心里也变得舒坦多了。去年10月,夏家埭港整治工程开始进场施工,改造工程通过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将所有阳台废水通过管道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同时利用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来处理净化水质,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现在改善水质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水质改善的同时,给整个区域生态面貌也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生态办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辖区内凌公塘、九曲里港、合作桥港等水利风景区,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着力推行“水利+民生+生态”融合发展。结合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块,街道生态办采用多种方案精准施策,实现水环境的长效治理。

西接南湖、东接平湖塘的凌公塘治理水域采用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组合进行生态修复,围绕“岸上树木、河中水草,鸟儿欢鸣、鱼儿嬉戏”的创新思路,逐步构建拥有一定程度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凌公塘、南柴家桥港、中港城水域等投放了上万尾鱼苗。

九曲里港执行雨污分流排水模式,针对区域内餐饮经营的实际情况,共设置标准隔油池13座,厨房废水全部通过隔油池后接入污水管道。位于南湖基金小镇内的合作桥港,新区通过清理河道、清除河道内悬浮藻类植物,对沉水植物以及曝气增氧系统进行修复养护等措施,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系统。

体制保障见效快

依托科技创新技术,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的治水工程在水体信息采集、污水精准处置等领域大展拳脚,正努力实现数据实时化、管理精准化、处理高效化,助推南湖新区(东栅街道)科技治水之路行稳致远。

采用无人船、船载走航等方式,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对平湖塘东栅段河道共计2.8公里的水上排水口进行全面排查,监测排水口31个,同时结合无人船水下声呐探测技术,对区域内干流水下暗管进行精准排查,制定出对应的整治方案,为辖区水环境质量提升精准施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同时,为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建立动态问题数据库和“四张清单”,实行入河排污(水)口身份证式编号管理,沿河排水口做到“晴天无流水、雨天无污水”。针对辖区河岸违章搭建、乱排污水等行为,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开展了日常养护管理及每月水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排查沿岸管网,倒查排污单元,做到无遗漏、无盲点。

为此,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出台了《河长制提档升级》工作方案,创新建立新区河长巡查问题报告、转办和督办制度,同时将河长制融入“四个平台”“三大十招”智慧平台中,充分发挥护河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发展一批“民间河长”护河队。截至目前,“民间河长”发现问题数78个,整改率100%。

同时,以河长制为契机和载体,建立镇级、村级、民间河长三级河长联动机制,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已形成全覆盖河长制工作网络,确保保洁考核与督查措施到位、监管到位、巡查到位,以求常态化持续做好水环境治理,做活“水文章”,确保打赢碧水攻坚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