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燕
渔业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净化器,其完整性指标是水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共识。2020年以来,长江、太湖先后发出“十年禁捕令”,针对长江流域无鱼可捕的生态危机作出了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在此大背景下,秀洲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协调区,特别是秀水新区规范划围内的北部王江泾、油车港两镇,湖荡众多,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麟湖省级湿地公园、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又分布其中,因此加强湖荡生态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更加紧迫,意义更加突显。本文在对王江泾、油车港镇两地湖荡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水域管理困境,从强化渔业资源保护的角度,对秀水新区湖荡水域生态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秀水新区湖荡和渔业资源基本情况
王江泾和油车港镇两镇共有湖荡48个,面积31659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12个。历史上这些湖荡的使用权曾属于专业渔民、国营渔场以及邻湖的村级经济合作社,主要用于渔业生产。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要求,历经生态粗养、外荡精养、退养整治和规范管理四个阶段,到2017年止,外荡养殖和捕捞全域退出,渔民全部上岸,秀水泱泱,碧波万顷大水面风貌重新恢复,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
根据《秀洲区国有渔业水域管理办法(暂行)》(秀洲政办发〔2014〕22号)规定,湖荡水域由所属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负责日常巡查,清除辖区内非法设置的固定渔业生产设施、水上搭建物、障碍物等设施,打击和防范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区渔政管理部门负责日常执法检查、增殖放流和开展跨区域执法检查。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为水域管理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和市场违禁渔具销售监管。
近年来,在“五水共治”重拳整治下,特别是北部湖荡清淤工程全面推进,秀洲区外荡水质明显好转,目前大部分水体稳定处于三、四类水体,再加上增殖放流力度的逐年加大和暂停审批捕捞许可、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跟进,渔业资源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2020年嘉兴市农业和农村局委托杭州师范大学对嘉兴地区水生生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秀洲区是此次调查的样本地之一,且嘉兴境内水系相通、水环境类似,故秀洲区渔业资源情况大致可参考嘉兴地区渔业资源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呈现出渔业资源恢复明显、种群结构仍显简单、水体富营养化依然存在等三个特点。此前湖荡水域管理也普遍存在属地管理尚不到位、渔政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渔政执法威慑作用不强等问题。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强化湖荡水域生态管理的建议
秀洲区退养保护工作启动早,渔业资源已有所恢复,已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不能简单地一退了之、一禁了之,关键要解决管理机制和管理如何到位问题。近年来,我省不少县市围绕渔业资源保护进行了诸多探索,如淳安“保水渔业”模式、开化“村规民约”模式,对当地水域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淳安的“保水渔业”模式,在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品牌鱼打造、渔业旅游开发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要破解当前秀洲区湖荡水域保护与管理面临的困境,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在强化管理中创新机制,在有效整合中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
借鉴“保水渔业”模式。2000年,淳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保水渔业”的理念,由县国资公司负责管理,每年根据水体特定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投放鲢、鳙等适当、适量的鱼类,由其滤食影响水质的藻类和有机物质,从而降低水体藻类和有机物质数量,达到预防或控制藻类水华发生。同时深耕“淳”牌有机鱼品牌,开发渔业旅游。从2000年起,淳安县每年向千岛湖投放规格为12尾/公斤左右的鲢鳙鱼种60万公斤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千岛湖投放鲢、鳙鱼鱼苗上亿尾,品牌鱼和休闲渔业年产值超亿元。20多年治水成效证明,保水渔业的发展为千岛湖优质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既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又发展渔业产业的双赢目标。秀水新区规划范围内既有丰富湖荡资源,又有湿地、网船会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可以结合秀洲实际学习借鉴。
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统筹整合,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河道保洁、湿地保护、渔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部门联动执法、长三角毗邻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以渔政为主体、以公安为后盾,以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为协作、以乡镇为支撑,执法与护渔、专管与群管、水面管理与市场监管、日常管理与快速反应、目标考核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与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可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综合管理机制。整合渔政管理、河道保洁等财政资金,由湖荡所在镇国资公司负责行政区域范围内湖荡管理,落实专人专管,承担渔业增殖放流、水域保洁、非法渔业设施清理、日常巡查、湿地保护等涉水管理职能,以及后续生态产品、旅游开发等经营职能,实现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市场化经营。已有明确经营开发主体的由经营主体负责。同时强化以渔治水,建立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机制。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形成以洁水品种为主,官方放流、企业放流、民间放流等多种载体与形式相结合的增殖放流体系,极大丰富渔业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根据资源种群数量、水体初级生产力、水质状况,适度开放临时捕捞,通过适量捕捞实现物质能量转移促进水生态改善,同时满足品牌鱼和渔旅发展的需要。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科学的增殖放流方案,并对捕捞规格、捕捞量进行量化管理和严格控制并加强监管。
落实管理措施——实施休禁渔制度。根据《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突出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鱼类繁殖生长期保护,科学划定禁渔区、确定禁渔期,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禁渔区(期)内严禁任何捕捞行为,其他区域在禁渔期外可以适度开放临时捕捞。建立日常管理、水域综合协查和渔政执法三支队伍,相互配合做好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等各项工作。强化渔业行政执法,坚持专项整治与常态管理、依法处置与批评教育、重点打击与全面治理、部门执法与镇(街道)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为;加强智慧渔政建设,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形成水陆机动快速反应渔政执法机制。动员群众群防群治,切实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深化渔旅融合发展,在满足生态保护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打造湿地生态鱼品牌,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深入挖掘江南水乡渔俗文化,以鱼之趣、鱼之艺、鱼之味、鱼之景等为主题,开发“大网捕鱼”等具有江南水乡渔业特色的“渔旅融合”项目,促进渔业与社会人文及休闲旅游相融合,实现共荣发展。
(作者来自秀洲区人大常委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