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同时,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作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嘉兴市科技局在此次宣传周期间专门制定了宣传方案,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六进宣教活动。

5月9日上午,在秀洲区秀湖广场,市科技局进行了防灾减灾日广场宣传活动。当天,嘉兴市科技馆还进行了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科学棒棒糖防震减灾知识专场活动。接下来,市科技局还将举办防震减灾宣传短片下乡、防震减灾知识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

据悉,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践行努力探索符合我市实情的防震减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规划先行、依法行政、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回首过去五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多次受到国家地震局、省地震局的肯定和表彰,其中:“十三五”期间我市连续3年获评全国地市防震减灾综合考评先进集体,2016年以来获评浙江省防震减灾工作考评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

摸清灾害风险底数

强化抗震设防监管服务

开展抗震设防大检查,摸清风险底数。近年来,科技、建设等部门紧密协作,常规性地对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情况进行抽样检查。特别是2020年,市县联动、部门协作,重点检查全市学校、医院,重大建设工程,年度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累计上报检查建设工程项目数达1760余项,根据省地震局的复核,我市抗震设防要求总体执行情况良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建立建设项目联审机制,强化地震安评服务。科技、发改、建设等部门建立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联审机制,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进行部门联审。其间,对嘉兴火车站改造工程、嘉兴快速路工程、苏台高速桐乡段、海杭城际等重大工程项目依法提出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并实施跟踪服务。

推进区域地震安评

优化省级平台营商环境

经过两年全域推进,嘉兴经开区、嘉兴科技城、秀洲高新区等10个全市省级以上平台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部完成,全市区评总面积超过130平方公里,我市省级以上平台,新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均可直接享用地震区评成果,为建设工程提供比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更加精准的抗震设防依据。在省级以上平台,负面清单规定的项目除外,单个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无需另外开展。其间,科技、建设部门联合召集全市省级以上平台和设计、监理、审图单位举办地震区评成果应用培训班,深入推进地震区评成果在各环节的应用,进一步降低区域地震灾害风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实施台站标准化工程

夯实地震监测工作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地震监测台站10个(含台网中心1个),测项达13项,实现市县全覆盖。组织实施台站标准化提升工程,全域地震台站100%实现专线通信,5个预警台网基建工程全面完成。强化辖区特重大工程的地震风险防范能力,促成秦山核电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与省地震监测台网实现并网运行。加强台站运维管理,配套出台《嘉兴市地震监测台站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地震监测台站现代化运维新模式。五年来,在全省地震监测资料质量评比中,我市台站监测质量始终名列前茅,辖区内地震监测能力已达到最低1.5级的监测水平。

拓展地震科普渠道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多灾种结合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基地11家(省级8家、国家级3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100%覆盖,每年接待参观人数超40万人次。7名防震减灾科普讲师被省地震局聘为省级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2019年,我市选手荣获全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学生代表队获全省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第一名,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优秀奖。2021年,市科技局再获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浙江省选拔赛优秀组织奖。科技、教育等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全市中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习已常态化开展。

此外,我市还着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市科技局配备生命探测仪、卫星电话、应急电台等应急装备,并纳入全省应急装备库管理平台,可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调度。嘉兴市防灾公园、平湖明湖防灾公园等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相继投入使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