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0年度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结果。秀洲区新塍塘水源地榜上有名,成为省级“优等生”。
此次评估以水量保障、水质安全、监控完备、管理健全等四块内容为考核指标,经地方自评、现场抽查、资料评审等环节,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反馈问题,综合得出评估结果。
苏浙交接的新塍塘,被誉为嘉兴的“母亲河”,她是嘉兴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一江碧水长流,是百姓幸福生活所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2012年起,以“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为目标,一场以“‘母亲河’不再哭泣”为主题的保卫战在秀洲区打响。9年来,秀洲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加强管网巡查,增强水质监测能力,多管齐下保障饮用水安全。
终于,“母亲河”不再负“重”前行,重现“鱼翔浅底”。2020年,石臼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持Ⅱ类水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塍塘还被评为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河湖”。
找准“病灶”
把握重点要素施“猛药”
为水源地“疗伤”,找准“病灶”,直捣“病根”。2014年,秀洲区制定了《新塍塘综合整治计划书》,以项目化治水模式积极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新塍塘综合整治,全面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并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
实施清淤工程,有效提高了新塍塘的蓄水和净水功能;拆除或搬迁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无关的设施,禁止建设对水源地有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实施秀洲国家高新区污水外排复线工程,有效提升了污水纳管率,减少污染外排;实施水源地保护整改工程,对取水口上游河段新建排水管道、挡墙,修复绿化,建设保护区内跨新塍塘桥梁应急引流工程等,保障水源地生态安全。
去除“病灶”,还要清理“毛细血管”。为改善水源地上游水质,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区7个主体、4个工业园区已全部完成市区两级创建验收,岸上污染的截流使新塍塘水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治本清源
实施面源治理扫“顽疾”
为解决工业废水污染造成水源地水质恶化,秀洲区抓关键项目、扫清关键问题,加速产业转型,实施工业企业全域整治。从2017年开始在全区摸排、淘汰“低散乱污”工业企业(作坊),对印染、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实现喷水织机散户清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得如何,也会直接影响水质。2014年以来,秀洲区全面推进新塍塘周边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实现散户全清零,鼓励规模养殖场规范提升,开展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构建资源化利用配送体系,有效降低了畜禽养殖污染对新塍塘支流的影响。
与此同时,秀洲区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采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清除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的污染隐患。
区域联治
创新机制保障重“调理”
一泓秀水,多地守护。2014年以来,秀洲区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先后与江苏吴江、桐乡、嘉善等地签订了联防联治协议,特别是联合江苏吴江创新实施联合河长机制、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水环境联合治理机制、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水环境联合保洁机制等“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打造了长三角区域治水一体化的基层样板,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典型案例。区域联治使得上游来水不断改善,域内水质稳步提升。
在深入推进新塍塘水环境治理的同时,秀洲区进一步强化河湖监管机制。2020年,秀洲区编制完成《新塍塘“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2021-2023)》,强化新塍塘全流域水岸治理,切实落实“管、治、保”职责。
此外,秀洲区还深化“互联网+”治水模式,不断完善“智慧巡河”APP管理体系,定期通报河长履职情况,强化考核制度,提升河长履职能力。“我们开展全方位河道监控试点,每月开展一次水质监测,全方位运行河道监控系统,结合排污口监管工作,全面提升河道水质管理能力。”秀洲区生态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