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初春时节,行走在南湖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宛若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这一抹动人的“南湖绿”,是美丽南湖的生动样本。
1至2月,南湖区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96.6%;全区5个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三项指标均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新的一年,南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局良好。
聚焦“三五共治”
用强力行动呵护生态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南湖区生态短板进一步补强,“三五共治”全面推进。为呵护“碧水”,南湖区大力推进“健康四塘”行动,创新利用无人船(机)开展全方位精准排查;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由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生态创建办、区城投集团、各镇(街道)技术骨干组成检查技术组,于今年3至6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回头看”督查竞赛,切实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品质。另外,今年区生态环境分局还启动了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计划通过一年时间摸清湘家荡湖区鱼类资源“家底”,强化水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能力建设。
为保卫“蓝天”,南湖区突出重点抓好敏感区域扬尘防治。从今年1月起,区生态创建办协调多部门联合成立重点区域扬尘管控专班,对国控点3公里范围内的建筑工地、装修工程等场所展开督查。同时,通过健全机制营造全域、全过程管控局面,一点一策实施重点工程精准防控,严格执法提升扬尘管控综合能力等手段,确保在各项重点工程和品质提升项目全力推进的同时,强化扬尘精准管控,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守住“净土”,南湖区还建成了一批固废处置项目,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项目、建筑垃圾处置中心、县域农药废弃包装物归集中心等,全面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立足生态抓生态,着力筑牢绿色屏障,让南湖生态“底色”更浓、“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以改革谋创新
用机制保障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知易行难。如何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南湖区用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用机制保障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调动所有力量。”区生态创建办主任朱龑表示。今年,南湖区吹响了全域垃圾无死角专项整治行动的号角,突出治标与治本、治乱与治差,彻底排查整治全区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死角,不断完善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立垃圾长效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顽症,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湖区全方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持续开展“微网格化排查、全覆盖式整治”行动,掀起了一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风暴”,全区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将工作落实落细到微网格。
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将生态文明作为主题党日、党员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托“工人纠茬队”“小二团”“美丽庭院”等载体,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百余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常态化走村入企开展监督,发动一切可发动的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全区上下凝聚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另外,南湖区围绕“三大十招”智慧平台、“智慧巡河”管理平台、“绿水币”积分平台、河湖长信息“码上查”平台等四大数字生态平台,高质量开展巡河护水,以数字赋能,筑牢长效治理的根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