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是南湖人最直观的感受。刚刚过去的2020年,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环保答卷”。
1至12月份,全区市控以上断面三类水比例达90.9%,创历史新高;全区AQI优良率为87.2%,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提升率全市第一;PM_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较上一年同期改善20%,改善率全市第一;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实现3个“100%”。
2020年度,在市局对各分局目标责任书考核中,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获得优秀,这是2008年市局对局考核排名以来,区生态环境分局首次获得此荣誉,同时还荣获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突出集体、全市土壤污染调查先进集体等称号;23人被评为各类工作先进个人。虽然在职在编人员仅有30人,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以党建引领,狠抓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出了一支生态环保“铁军”。
“碧水保卫战”稳中提质
今年1月,总投资200多万元的大桥镇胥山遗址公园山浜水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场施工,通过管道铺设、明渠改建引流、微生物和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增氧曝气和景观喷泉增加水流动性,系统提升河道“颜值”,为胥山遗址公园再添亮丽风景。
去年4月,南湖区成为全省13个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区之一,出台《南湖区水生态修复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清水等六大工程20个治水项目,创新水生态环境治理管理模式,以重要领域和环节的突破带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变化,让碧水成为美丽南湖的颜值担当。
开展生态修复仅仅是南湖区开展碧水保卫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南湖区围绕全区5个重点断面水质改善任务,创新开展以辖区内平湖塘、嘉善塘、海盐塘、三店塘4条主干河道为重点的健康“四塘”整治行动,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全面改善5个重点断面水质。
大力推进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余新镇作为今年全区唯一“污水零直排”建设镇,通过市区两级现场验收;全域共8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完成建设任务;3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通过区级验收,其中大桥工业园区东区于2021年通过市级验收。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区美丽河道创建“资源库”不断扩容,湘家荡成功上榜省级“美丽河湖”,首批2个“乐水小镇”和8个“水美乡村”建设通过区级验收,16条河道成功创建为区级“美丽河道”,累计拥有省(市、区)级美丽河湖58条,连线结网织起美丽河网。
为破解河流上下游之间如何进行互相监督和激励的难题,去年,南湖区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分别同海盐和嘉善两地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设立生态补偿资金,确定补偿规则,协同共治,实现南湖区全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另外,南湖区还推选出了一批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通过这两支队伍,发动群众的力量,找问题、补短板。
“蓝天保卫战”成果喜人
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开展,如今的南湖蓝天白云常伴,百姓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去年,南湖区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实施VOCs、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废气等四项污染防控,扎实开展夏秋季臭氧阻击战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些能耗和排污大户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为此,南湖区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其中,在优化产业结构中,100家涉气“散乱污”企业已清理整顿完毕,关停淘汰印染企业13家,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过剩产能127家。
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船、加强非道和重型柴油车管理等举措调整运输结构;全面落实施工场地扬尘治理“七个100%”和无尘切割要求加强城市扬尘治理;每周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城市道路保洁力度……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多措并举。
治理大气污染,需要精细化“对症下药”。针对大气污染的不同来源,南湖区通过雷达平扫、走航等科技手段溯源分析,分类开展治理。从源头替代、治气设施用电监控到末端焚烧高效治理,每个排污环节都不松懈,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结合风向、气象、污染物特征等,南湖区及时确定重点区域、管控部位,分时分段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秋冬季节,紧抓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时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依靠科技实时溯源,打响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夏季,针对臭氧等污染指标突出问题,结合工业企业所处区域和气象条件,从5月份持续到9月份,对54家企业组织错峰生产,突出精细管理、精准治污。
“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
固废处置是当前压力最大、最难处置、最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去年,南湖区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解决固体废物难题。
自去年南湖区启用浙江省固体废物监控平台2.0系统以来,通过强化监管手段、拓展平台功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固废管理,助推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如今南湖区已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达100%,“无废城市”建设在全市领先。
按照“危险废物不出市、固体废物不出县”的目标,去年,全区扎实推进危险废物归集中心、工业垃圾收集转运中心、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和飞灰填埋场二期等项目建设,其中三个固废重点项目均已投入运行,飞灰填埋场二期项目建设也已启动,危险废物处置配套的“小微平台建设”也已完成并投入运营。随着一批固废处置项目的建成,全区已形成了“集聚小散、全面管理”的固废服务模式。
为加强企业工业固废规范化管理和全过程监管,去年12月,南湖区启动新一轮固废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随意倾倒固废案件的多发势头。
除了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之外,南湖区还以固废排查整治为重点,开展每日生态督查。针对“四张清单”上的问题多次进行督促整改,至去年5月底,跟踪的四个主体39个固废问题全部整改完成;聚焦督查整治,积极组织开展整改复查,促使这些问题及时、高效完成。同时还组织了长江经济带自查问题的整改销号,从督察整改角度夯实管理基础;加强专项排查,依托微网格和“三大十招”举措,扎实推进固体废弃物排查整治工作。
去年,南湖区还借助“微嘉园”网格员等群众力量、常态化开展“微网格化排查、全覆盖式整治”,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深化
2020年,南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82.33分,较上一年提升2.23分,全省排名提升8位,均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指标,实现得分、排名的连续“双提升”。
南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实现连续“双提升”的背后,是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深化的最好印证。去年,南湖区进一步完善排污权腾退回购激励政策,13家企业申请排污权回购,合计腾退排污权指标203.8748吨,涉及资金1189万元;在疫情期间启用“无人机”对已复工复产企业进行巡查,通过“无人机”巡查为企业提供环境管理方面的指导,确保企业在疫情、环保防控方面“两不误”;无人船巡河排查水下问题,排除水环境隐患问题,为水环境日常管理注入科技力量……去年,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使出“十八般武艺”,使生态环境屏障更加牢固。
在利剑斩污的同时,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与营商环境质量双提升。去年,分局结合“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缩短企业办理环评手续时间,推行免于环评手续、网上在线登记、降低环评等级、精简环评内容等措施,减少环评报告编制及审批的时间,大大减轻企业的环评成本。
结合“三服务”等活动,分局及时出台资金补助政策,开展“十百千”行动,通过企业与政府结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召开“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全面支持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共同提升小康社会“生态底色”;推行投资项目“网上办理+电子送达”的全流程数字化“零见面”审批模式,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办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努力以最优生态为南湖区的高质量发展护航。
展望2021,擦亮生态底色!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区生态环境分局全力打好治水、治气、治废等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进一步擦亮“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之“首善之区”的生态底色。
以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牵头作用,强化指导、评估、督查,严格考核机制,全面实施《“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力争生态区创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生态镇及绿色系列创建实现全覆盖,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今年,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将持续打好“三大战役”。在治水方面,全面推行河长制,持续开展“四塘”水系专项整治,强化重点水域生态修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预警监测,指导主体精准治水。在治气方面,持续实施重点区域臭气废气整治,深入推进重点企业VOCs深化治理及“散乱污”企业集群整治,全面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加强移动污染源排气污染治理。在固废治理方面,持续推进危废仓库标准化建设,强化工业固废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实现全域固废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两个“小微”平台的有效运作,建立工业固废回收利用体系,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生态环境服务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今年,南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将全面提升执法监管能力和服务监测能力,智慧监控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监督、管理,严防环境风险隐患,全力保障区域环境安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