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市生态创建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根据省美丽办日前发布的《关于印发2020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的通知》,我市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85.46分,较上一年提升2.37分,连续两年提升分值全省排名第一,总得分和全省排名连续三年实现“双提升”。
群众满意度提高,嘉兴有何“杀手锏”?
去年,嘉兴夯实五彩底色,打好“水气土废”四大攻坚战,以“更高颜值”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碧水蓝天”是百姓对生态环境满意最直观的感受和最直接的标准。常去南湖边散步的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感觉2020年嘉兴的蓝天比往年多,天比往年更蓝,南湖的水也越发清澈,炸出了一群爱在朋友圈晒蓝天碧水的小伙伴。”
生态环境数据的改善是对市民直观感受的有力支撑。2020年全市空气优良率91.7%,PM_2.5浓度从2017年的4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3.3%。嘉兴市控断面三类水占比从2017年的38.4%上升到2020年的93%,国控断面三类水体比例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历史性突破。
去年10月,随着临港能源项目的投运,嘉兴列入“五废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的46个项目全部建成,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目标的同时,补齐了嘉兴固废处置的短板。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8家,省级美丽河湖23条,省级绿色学校175家,2020年海盐县和海宁市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嘉兴港区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
满意度提升的背后是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升治理效能,更快更好地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努力。去年,我市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组织开展8轮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为抓手,高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并举一反三,从一个问题向一类问题整改,解决群众周边、家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市打造的“第七诊所”服务品牌,以“定期体检、专家会诊、专科门诊、下沉问诊、健康科普”等形式,为生态环境问题“把好脉、找症结、开处方”。2020年生态环境问题信访量2862件,较上年减少1045件,同比下降26.75%;信访回复率100%,解决完成率100%。在开通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投诉举报渠道上,共收到市民投诉举报57件,答复率100%。
满意度的提升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和参与。生态环境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近日,在城北工业园区,来自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塘汇街道和嘉北街道的10位“民间闻臭师”正以嗅觉为标准,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监督。令人欣喜的是,结果均在“鼻标”允许范围内。看着“民间闻臭师”那认真劲,园区内一家橡胶轮胎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原来以为各项排放指标达标即可,但现在闻臭师们用鼻子闻出了老百姓的内心感受。”
以群众的“鼻标”为标准是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有力保障。去年,我市在原有“宣讲团”“市民环保论坛”“生态探访”等公众参与方式基础上,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出台《嘉兴市“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等生态环境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招募1366名民间生态环境监督员,共开展监督活动3479次,发现问题1824个,全部得到解决。
嘉兴还主动搭桥建梁,畅通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我市建立“三大十招”智慧平台,主动倾听群众呼声,截至目前共发现问题51098个,整改51001个。集中力量解决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反映的问题,推行“问题整改公示牌”制度,将解决过程充分向公众展示,增强透明度;加强生态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整改“嘉兴模式”,全市目前共竖立整改公示牌223个。
满意度反映的也是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信心。去年,嘉兴努力讲好环保故事,提振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信心。市生态创建办、市生态环境局与多家媒体合作,发布各类宣传报道3518篇,其中省级媒体336篇、中央媒体125篇,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全市共发布环保设施向公众云开放宣传片65个,总浏览量超85万次。通过环保设施云开放和生态环境知识线上学习平台等生态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了生态环境网络宣传氛围,点燃全民环保参与热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