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瓦当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蒋国强

江南的韵致,是三月里渐浙沥沥的小雨,洒落在青石板上,是长廊前如帘的柳丝刚刚爆出的青芽,是小桥边缤纷飘落的桃花,随悠悠流水渐去渐远。

江南的韵致,是景与物的交融;江南的韵致,也不外乎极普通的一些景物,小青瓦、木格窗、骑马墙、油纸伞、红灯笼,以及家家户户屋檐口烙着精致花纹的古老瓦当。

与北方民居的瓦作不同,江南民居其坡面屋顶上的瓦片层层叠叠如龙鳞般覆盖,而且一正一反相搭配,铺设底瓦与盖瓦以利排水,底瓦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檐上,盖瓦和底瓦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上。屋檐口的瓦作尤具特色,由滴水和花边两部分组成。滴水是在沟瓦头上加如意状花纹的滴水唇,与沟瓦搭成斜面,能把汇流下来的雨水抛得远些,保护木头椽子;花边是在盖瓦的凸面头上所加的扇形瓦,顶端有波形装饰,使得整体造型富于起伏变化不显单调,精致美现。花边和滴水,这种屋面每条瓦垄下端的特殊瓦片,称之为“瓦当”。

秦砖汉瓦,远古有之。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了一道口头圣旨,但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马”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筑造窑墩,此后江南一带制窑业发达,烧砖制瓦技艺代代相传。传说也许不一定可信,但嘉善被称作“砖瓦之乡”,早在明清时期已是声誉在外了。

当年,境内有干窑,相传窑业鼎盛期间,曾有窑墩千座,蔚为壮观。窑体用砖砌,内膛和窑门呈拱形,窑顶设孔,砖坯入窑后封闭,烧至成熟,即加水于顶,窑顶设置两个烟囱及囱眼,供泄气与观察火候之用。窑门前设窑屋,以贮存燃料、生坯等,兼作工作场所。窑墩多为馒头窑,双窑并立,名为和合窑。两窑有两个各自单独的烟囱,两个单独的火门,但合用一张砖梯,合用一个窑屋,建筑时省了土地、省了材料、省了资金,在实际烧窑时,一窑的余温可以被另一窑利用,省了预热的燃料。中国民间年画中有和合二仙图,和合二仙比喻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即所谓的“家和万事兴”,土砖窑通过“和”“合”两字的谐音寄寓了浓厚的吉祥意义。窑墩如水乡居民一样,择水靠河而居,周边设堆场,便于堆放成品,经门前河港沿四通八达的水路转运各地。江南多沃土,这里的黏土质地细腻而黏润,而且富含硒元素,经过“选地择土、挖土筛土、晒土冻土、踩泥搅泥”等复杂的前期工作之后,才可制坯入窑,制成砖瓦后呈黛青色,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轻轻一敲,咣咣脆响,其音之妙,悦耳如金石声,世称“金砖”,因多用于京城造皇室宫殿铺地之用,又有“京砖”之说。普普通通的瓦当虽属于建筑物上一个极细小的构件,但做工和样式都十分精到、古拙,勤劳智慧的窑工们一丝不苟的作风,使檐口的瓦当从防风、排水的实用功能过渡到了护椽和装饰并重。

瓦当的图案异常丰富,寓意深邃而广博,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瓦当上的吉祥图案题材丰富,林林总总:人面、兽面、福禄寿禧、动物、瓜果;龙凤、麒麟、蜘蛛、蜈蚣、石榴、鲤鱼;亭台楼阁、福从天降、鱼跃龙门……反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愿。居民造屋建宅使用瓦当,有的根据当地习俗、有的根据主人喜好、有的根据宅院规模,各有各的讲究,宅主人有什么样的喜好,宅主人是何地位身份,一看檐口的瓦当,便知一二。瓦当图案在明代兴起,最早是一些常规的吉祥图案,图纹简洁、均衡对称,后来又相继出现花草、动物、人物等,构图和寓意更为丰满含蓄,典型的有“四蝠祝寿”“天下太平”“双鱼吉庆”等,吉利祥和之气洋溢。“四蝠祝寿”瓦当:四只蝙蝠,中间一个寿字,取“蝠”的谐音寓“福”;“喜上眉梢”瓦当:喜鹊展翅报喜来,梅花朵朵迎春开;“人面”“兽面”瓦当:一张虎视眈眈的脸寄寓了镇宅、驱邪、平安的作用。

小小的瓦当,既是一种建筑上的实用品,又是一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在营造精致家园的同时,也是人们寄托和祈盼美好愿望的载体;质朴而独特的瓦当,蕴含了渊远流长的千古璀璨的江南“窑文化”,是凸显在西塘这片弥漫着江南风情土地上一道恒久不变的经典风景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