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学和生活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漆嘉颖

小学的时候,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所以在语文课上总是极其认真,老师推荐的读物,妈妈总是一摞一摞地买回来给我看,鲁迅的《朝花夕拾》,曹文轩的《草房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及一些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地心历险记》《童年》等等。还有必不可少的四大名著,只可惜那时实在是看不懂晦涩的文言文,尽管已经买了最通俗的版本,页数也不多,可还是看了几页便放弃了。

这些大概算得上是我的文学启蒙了,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也不太爱和小朋友出去玩,天天就喜欢抱着书啃,上厕所要看书,睡觉前也要看书,可是因为看书姿势不正确,导致我小小年纪眼睛就近视,不过那时候,“戴眼镜”还是很新奇的,也被我当作“小小读书人”的一个骄傲的标志。

我中学的时候,很流行杂志。《意林》《故事会》《爱格》《花火》,两个人合买一期,或者商量好一人买一期,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毕竟大家也没太多零花钱,都是节省生活费来买书“解解馋”。好多家长都是不支持的,毕竟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闲书”。可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精神食粮”,晚上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也要看。

到了快要高考的那两年,我更爱看一些“心灵鸡汤”,毕淑敏的《恰到好处的幸福》,读了又读,我还喜欢读些哲学,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这些书让我可以暂时“逃避”学业的压力,给自己留一些空间。

等到上了大学,阴差阳错调剂进了文学院,当时一心想着转专业,可学了一学期,觉得还不错,也就这样留下了。

当我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学,才知道原来文学创作也有技巧,不是仅仅脑洞够大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一篇小说,要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作者的个人经历来分析,至于我为什么会开始了解这些,可能一半原因都是因为“强制”的读书笔记吧。高中的时候,三年看过的书加起来好像也没有二十本,可是单单大一上半学期,我不仅书读了二三十本,读书笔记也写了好几万字,这些对我来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因为我习惯思考,只可惜肚子里墨水不多,写不出来什么精妙的话,不过老师还是因为我认真的态度给了A的作业成绩。我也更加明白,写作从来都不只是靠天赋,还有日复一日的认真和积累。

后来上了文学概论这门课,当文学开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你会发现,老师说的每个字都明白,可连在一起就听不懂了,所以一学期我也没学出什么名堂。不过好在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因为大量而又集中的复习,才算勉勉强强入了门。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其实就是在主观精神下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而那些复杂的理论,都是在解释文学创作描述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技法。

大二开始后,新增了一门课,大学写作,当时信誓旦旦,觉得之前学的理论一定可以派上用场。可是真正开始动笔后,才发现,对一个文学小白来说,因为能力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所以操作起来非常茫然。为什么我自己写的东西,不能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为什么我其实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却表达不出来呢?我满脑子雾水,再加上这门课最后的成绩也不是很高,我非常苦恼,去找了老师。

老师说,考场上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下意识的,技巧什么的其实就算学会了,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继续坚持爱思考爱琢磨,总能有进步的。

我努力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训练自己的技巧,可尽管这样,我依然觉得自己不够理解文学,就像是一堵墙,我在墙的这边,书里的风花雪月,伤春悲秋在墙的那边。理解文学就已经这么难了,那做文学,只会更难。我没那么有才,做不到信手拈来,句句成章。这是我的困境。

我曾经以为,这个困境我突破不了了,可是有一天,我好像变了。我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兼职后回学校的路上,我忽然很想写一首小诗,因为写作课上,老师说过,诗歌是最能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种体裁,所以就萌发了这样的想法。我看见的阳光,看见的人,我心灵颤动的瞬间,那种可以让我平静下来的力量,我想通过文字来表达。一气呵成,没有咬文嚼字,也没有所谓的斟酌推敲,一切都恰到好处。后来,我每次一看见那首小诗,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下午,宁静平和,这或许就是文学带来的力量。

从那以后,我从心底里开始明白,文学不仅仅可以表达内心,当你写下那些文字时,它可能同时具备了治愈的能量。我高三的时候,很喜欢看别人写的文章,是因为我那时内心是迷茫的,可是我相信,写文章的人,一定和我有过相同的感受,我能从那些文字里面感受到力量,并且按照里面所说的方式去调解自己。

学文学的道路还很长,但是我不再觉得自己是那个墙外的人了,我在慢慢地体会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并且尝试把它们记录下来,记录下吃一个甜面包时松软的口感,记录下看一部3D电影时的心惊胆战,记录下和朋友一起压马路的小愉悦,这些瞬间我都把它们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当我下一次读到,就好像又可以回到那个时候,被幸福充盈。

文学不仅仅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我能量来源的一个枢纽,把我过去的幸福继续传递下去,又再一次赋予每一个瞬间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我生活的小确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