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哲韬
【生活热搜】
“3元又3元,难道支持正版就活该被宰?”“已经花钱办了会员,结果还要再买超前点播,吃相太难看!”“简直是赤裸裸的强制消费,很反感。”……日前,电视剧《扫黑风暴》正在热播,剧情节奏快、尺度大,开篇即高能,一经播出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网友直呼看得过瘾。但腾讯视频采用“会员超前点播”的更新方式再度引发争议,必须按顺序依次购买解锁剧集这一“神操作”更是激起众多消费者不满。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指责腾讯视频涉嫌捆绑销售,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腾讯视频随之回应,主动改变“超前点播”规则。然而风波看似平息的背后,用户对“超前点播”这一模式的讨伐仍不绝于耳。视频平台如何才能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56元的“VVIP”到底值不值?
“充VIP会员就是为了提前看,结果又出了个点播付费,又要再交钱,想钱想疯了吧!”谈起《扫黑风暴》的“超前点播”模式,嘉兴市民徐欣欣很气愤。在她看来,“超前点播”模式让自己的会员“含金量”打了折扣,失去了实际价值。
记者了解到,“超前点播”模式是指用户在已经购买视频网络平台VIP会员的前提下,通过额外支付一定费用,获得优先观看部分剧集的收费模式。以腾讯视频播出的《扫黑风暴》为例,该剧共28集,从第16集开始,会员能以3元/集的价格,按顺序“超前点播”,如果后续12集内容全部“超前点播”,用户光解锁费就需支付36元。如果再加上每月20元的会员费,用户总支出费用将达到56元。
但也有不少市民认为,“超前点播”模式只是针对部分有需求的会员提供的增值服务,自主选择,非强买强卖,不影响全体会员已经享有的权益。
事实上,“超前点播”模式并不是《扫黑风暴》首创。2019年暑期大热的《陈情令》在最后大结局时首次采用了提前点播的方式,无论是VIP还是SVIP,用户可以单集付费6元,或者直接30元解锁至大结局,另外大结局不单卖,即用户必须花费30元才可以看到大结局。
此举同样引来一阵讨伐声,但与此同时,用户却纷纷为其买单,超过百万人付费点播,按照30元的打包价计算,腾讯一夜之间将近8000万元收入囊中。
《陈情令》之后,“超前点播”模式已成为网播剧变现的常态,观众迫切、爽快追剧的心理已被平台死死地拿捏住。据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近70部热门大剧开启“超前点播”模式,已经占上新剧的1/3;其中不少大平台更是有近半数以上的新剧都采用“超前点播”模式,包括平台的自制剧以及独播剧。
付费解锁剧集是“套路”吗?
如果单看为溢价内容付费这一形式本身,似乎算不上“套路”消费者。
“花钱可以提前看热播剧,从商业逻辑层面来说无可厚非,因为内容付费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营利本身并没有错。”独立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说,同时,视频网站是在会员“多看4集”的权益基础上再次提供一项增值服务,并没有剥夺会员原有的权利。
从行业来看,“超前点播”的出现,并非视频平台一时兴起。记者了解到,付费再付费的背后,是当下视频平台所面临困境和压力的折射。
根据爱奇艺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爱奇艺总营收达到了76亿元,同比增长3%,与此同时,爱奇艺净亏损为14亿元,依旧保持在去年的同期水平。根据金融机构分析,爱奇艺这么长久的亏损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暂时看不到营利的边界。
因此,目前在广告之外,开发多元化的用户付费模式,几乎成为视频平台的唯一选择。这就不难理解,为了推广付费会员,三大视频平台能够做出延长免费用户的广告时长、把更多内容设置为超前点播、增加会员推广广告的曝光率等行为了。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在线视频平台会员价格很低,几乎是最廉价的娱乐方式之一;低价正是导致视频平台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信证券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肖俨衍介绍。
为了提升运营转化与收入增长,近些年国内视频平台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去年11月13日,爱奇艺将“黄金VIP”会员的单月价格从19.8元调整到25元,连续包月价格从每月15元调整到每月19元。
不仅如此,爱奇艺还为痴迷追剧的用户推出了全新的“星钻VIP”会员服务,包月价格为60元,是涨价后的“黄金VIP”价格的2.5倍。至于该会员主打的权益,最吸引人的自然是“超前点播”和“星钻影院”。
无独有偶,今年4月,腾讯视频官方宣布,将对腾讯视频VIP会员价格进行统一调整。调整过后,腾讯视频VIP会员连续/非连续包月、包季、包年的套餐价格均有上涨,其中用户数量最多的连续包月套餐则由15元涨至20元,可以说用户每月至少要为视频VIP多花5块钱。
有趣的是,从数据上看,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应该算是国内用户基数最大的两家在线视频平台。月活用户方面,根据Questmobile统计,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付费用户方面,根据腾讯和爱奇艺的最新财报,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已经达到1.23亿,而爱奇艺当期的订阅会员人数约为1.02亿人次。
【趣味经济学】
很多市民纳闷,为什么视频平台喜欢搞“超前点播”这样容易引起“众怒”的方式?
经济学中,这种策略叫“饥饿营销”,这种模式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
众所周知,“超前点播”这种提前购买后面剧情的营销手段,可以说是运营商的又一种赚钱手段。虽然它是采取自愿购买原则,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商家通过限制供片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提高售价,赚取利润。
但是,若过度实施饥饿营销,可能会将客户“送”给竞争对手。
饥饿营销本质是运用了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效用不同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心理概念,具有主观性。因此,企业如果在饥饿营销中实施过度,把产品的“虚”价定得过低导致消费者期望过大,另一方面又由于企业把产品供应量限得太紧,使得超过消费者等待时间或者可承受价格,让消费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转移注意力,寻找其他企业的产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