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竹林庙桥坡壁上的清代碑刻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竹林,原为嘉兴县(市)的竹林公社(乡)。现为南湖区新丰镇的一个村。曾名声大噪的养猪村,在“三改一拆”“拆猪棚”中,转产蝶变,建成美丽乡村。

2019年夏,友人游访竹林集镇时,在竹林庙桥坡壁上发现刻有“沈如浩”“募化重建竹林庙桥”“大清同治十二年”等字样的石碑。我闻之,怦然心动。

沈如浩,“竹林沈氏”,我母亲六世先祖沈可培之孙。

竹林,是我外婆的家乡。可惜,外婆在世时,乾隆壬辰进士沈可培在乡间“依竹堂”“雪浪斋”遗留的老宅,我一次也没去过。

2000年夏,我骑车寻访竹林时,“竹林沈氏”最后的老屋,已拆除多年。

自从我知道明代“竹林沈氏”的沈珉“乐善好施,景泰初年……造秀城桥”,便阅卷寻迹。2002年夏,我写的《秀城桥与竹林沈氏》在报纸刊登。这是我第一次写到母亲身世。《嘉兴市志》主编史念看后鼓励我多多关注“竹林沈氏”。

两年前的夏天,为一睹母亲先祖的修桥遗碑,我乘车重去竹林。小集镇今非昔比。古色古香的农舍店家,耳目一新;乡贤典故的街头小品,应接不暇。母亲故土的亲切感,无与伦比。

知道那块碑刻的大致方位,一到竹林庙桥堍,我就直奔桥坡东侧通道。脚边石壁间一方表面色质灰白的石头吸引了我。弯腰一看,石面有字。砌在引坡与地面交接处的这块石头,本不起眼,但冥冥之中却让我一到竹林庙桥就与它打了照面——清同治《重修竹林庙桥碑记》,乍然惊现。

我蹲下身,一字一字认辩起碑文:

越六十二翁沈如浩,仝长子、次侄,叩祈领缘绅董,各圩翁,杨小山等;各镇诸善士,募化重建竹林庙桥。承徐佩章、赵桂生竭力经承办理,仰众善信捐资,喜而重新圆桥告竣。祈保四方平安,阖境康宁,家门延吉,子孙绵长。如意者,时维大清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夏六月初吉建立。道士潘监如仝募。竹林草堂沈喜拾明柱四根。小孟氏书(竖框篆书章图样)。

烈日下,我汗流浃背。为让碑文字迹明显,我学着《嘉兴历代碑刻集》编撰者尤裕森“水落石出”的识读方法,将解渴的矿泉水,用擦汗的小毛巾,一次次湿润碑面……

清同治十二年(1873)的夏天,六十二岁的沈如浩,奔走相告,叩祈募化,重建竹林庙桥的长镜,在字里行间生动呈现。

此碑长83厘米,高42厘米,阴刻文字,笔画隽秀。字迹虽稍有风化,但基本可辨。

竹林庙桥,原为三孔石梁桥。《竹林八圩志》记:

竹林道院前有石桥,南通海盐、北通郡治,实往来之要梁。南北跨正来、东张二圩。明万历十三年里人胡天秀重建;天启五年,赵增光、高道淳等重修;康熙三十六年,沈国桢等又修之;同治十二年,沈如浩再修之。

沈如浩,字小孟,号蕉园,晚号竹林老农。工书画,善吟咏。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沈氏宗谱》四卷,今存嘉兴博物馆。

桥坡上的清代石碑,揭示“竹林沈氏”后人传承“景泰初年”“造秀城桥”惠及乡里之功德。

这方石碑砌入桥坡,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今年8月2日,我一早去了新丰。在“镇志办”,就竹林庙桥引坡壁上的石碑,和《新丰镇志》主编何志荣详聊。1991年,竹林庙桥改建公路桥。石匠将老桥中拆下的石料,砌筑引坡壁,见一块有字的石头,引得村人议论纷纷,便联系新丰中心小学校长何志荣。何志荣在现场看到石头上的文字,是重建竹林庙桥纪事碑,便知会石匠将碑面朝外,让清同治间乡贤修桥旧事,亮相于新桥。

砌在桥坡壁的这方石碑,让我印象深刻。2006年,东栅双溪桥拓宽时,出土明代古桥的大量遗石。在建桥工地,我也恳求石匠不要把阳刻“斯境消闲堪适志”“鼍鸣船背见新梁”的桥联条石凿断砌块,希望字面朝外砌入桥墩,使人们了解这座桥的历史。可惜,石匠两眼白瞪瞪,对我说:字朝外,要被讲工作面勿平整……双溪桥重建后,我去桥下涵洞,石壁上没见一块带字的石头。

古建筑材料的利用,如果抹去它的时代特质,充其量只是一木一石。有时,表面光鲜了,其内涵也就消失了。竹林庙桥坡壁上的清代石碑,与时代同行,记住乡愁,相得益彰。

《重修竹林庙桥碑记》,是我在竹林见到涉及“竹林沈氏”的第二方遗碑。2002年11月25日,得知原砌于外婆家老宅墙壁的《安肃知县沈君(可培)传》两方碑记流落在竹林北村,被农户当作河埠石级,我们兄弟四人骑车赶到乡下,第一次识读母亲先祖的碑文。尤裕森“为嘉兴历史文化竖块碑”(该文2004年刊登在《嘉兴日报·江南周末》),一个人寻访嘉兴遗碑,2003年11月29日,我陪他去竹林,看着他将沈可培碑记一字一字抄录,入编《嘉兴历代碑刻集》(北京群益出版社/2007年出版)。

庆幸的是《重修竹林庙桥碑记》,有机会与新桥融汇一体,从而让一座桥梁绵长又柔韧的人文故事,陪伴竹林庙港的汩汩清流,默默带向远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