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行甲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关于本书】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从本书中,作者用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
陈行甲,湖北人,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共党员。历任镇长、(县级市)市长、县委书记等职。2016年任期届满被提拔后辞去公职,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公益项目。现为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圳特区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2018年度中国公益人物”、2019年《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等荣誉。
【精彩文摘】
前言: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
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来自于出版界朋友的邀请。他们建议我把过往的人生经历写出来,或许对现在的年轻人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我起初有些犹豫,因为我觉得写回忆录还早,而且写回忆录也有把自己当作名人的做作感,是明显的自不量力。和儿子深入讨论之后,儿子建议我不写成回忆录,而是类似于“浮生六记”一样的自传体随笔,从小的、真实的事着手写,记录而不是总结。不需要迎合,就是坦诚地记录,可以写脆弱的东西,迷茫的东西,不完美的东西,不知道答案的东西。写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文字也会有意义。
我把这本书的主题定为“人生笔记”,整体按时间顺序写,共七记。第一记“我和我的母亲”,从童年岁月写起;第二记“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猜错”,主角是我的爱人,从大学生活写起;第三记“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主要讲的是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第四记“人生的巴颜喀拉山”,讲述的是我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第五记“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种飞鸟”,记录了我在美国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第六记“在峡江的转弯处”,算是整体上回顾了我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第七记“你好,我的下半场”,讲述了我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动笔之后,才发觉写的意义。
在灯光下平静地回忆,一些记忆深处的往事慢慢浮现。我很庆幸我在此时动笔了,在那些尘封于角落的记忆还没有彻底消逝之前,把它们记录下来,其最起码的意义是可以留给后代,告诉自己的儿孙他们的长辈曾经怎样地爱过,曾经怎样地活过,又曾经怎样地释然。初稿写完之后,儿子是第一个读者。儿子说他看到了一代人的剪影。是的,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一点价值,我觉得那就在于我试着写出我们那一代人的酸甜苦辣。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就如罗大佑早期的成名曲《野百合也有春天》,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头脑里都会出现一朵山谷里盼望春天的野百合。这个意象,像极了我的上半场人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们这些偏远山村出生长大的孩子,也可以迎来人生的春天。
时代给我们那一代人最大的馈赠,就是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草根。
正在发生的事都会很快成为历史,但过去的历史又常常会出现在未来。我在想几十年、几百年以后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他们有可能说这段历史就像是草根的洪流冲击在峡江的转弯处。
(节选)
万卷如雪:祝勇谈散文
作者:祝勇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关于本书】
收入本书的文字,前前后后跨越了二三十年,既是一本私人写作史,也是一本散文阅读史,可以说本书既是关于中国散文写作脉络的梳理,也是作者个人写作阅读的思考总结。本书传达了有关当代文学的独立观念,是对当下写作的有益探索。对于读者也是一本指导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指南读物。文学史不只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文学史是不断生成的,我们正在经历着,甚至是创造着文学史。唯有如此,文学才鞥阔步向前。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出版《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历史的拐点》《苏东坡》、北京电视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一季)总编剧,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天山脚下》获评“新中国70年纪录片百部推荐典藏作品”。
自序:我的散文阅读史
回想起来,我写散文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这三十多年的散文写作史,同时也是散文阅读史。可以说,我对散文写作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阅读赐予的。正是那些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才华横溢的散文滋养我、怂恿我、鼓励我,让我跃跃欲试,在写作这条路上不断地走下去。本书包含了我三十余年从事散文写作的心得体会,更收纳了这三十多年的阅读光阴。当然,它们只是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正如所有的文字,都只能收纳生命的吉光片羽。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散文阅读史,是从语文课本里的规定性阅读开始的。课本里的散文,以范本的面目出现,完美,庄严,凛然,美则美矣,但这些来自不同年代、背景各异的散文在经过了教学大纲定性、定量的分析、过滤之后,散文本身应有的丰富性、多义性、神秘性统统消失了,所有人都必须有一样的理解,所有问题都有众口一词的回答,原本美轮美奂的文章从此变得面目可憎。
在我看来,那种教条的、灌输式的阅读不叫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自主性的,是从生命本体的欲求出发的,是与个人的内心情感、人生体验相结合的。我们的内心里盘旋着各种声音,但我们不知如何去诉说,于是我们求助于阅读,我们从别人的文字里找寻自己内心的声音,甚至借助他们的文字抵达了自己未知的世界。文学是干什么的?文学就是用来表达我们的心声、慰藉我们的情感、安顿我们的灵魂的。除了文学,世上没有什么其他的“学”愿意管这些事情。因此说文学是人之学,是生命之学,是灵魂之学。我们于是发现文字的世界是那么的深邃瑰丽、玄幻浩大,于是我可以对好的文字生出无限的崇拜之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让我崇拜的,只有好的文字让我崇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