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盐官旧梦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游陈氏安澜园,占地百亩,重楼复阁,夹道迴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曾于桂花楼中张宴,诸味尽为花气所夺……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

让满天下跑、眼高于顶的乾隆皇帝做梦也想一游再游的,就是海宁的安澜园,一座在当年号称“浙西园林之冠”的私家园林,而今却只能在光阴里钩沉一片残羽。

安澜园的雏形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原为王国维先祖王沆营建的家园,后败落至仅存土坡水池与参天古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戏曲家、太常寺少卿陈与郊辞官回乡,在王氏故园的遗址上理水叠山,重建园林,谓之“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陈与郊,号禺阳,而此园又地处盐官城西北隅,所以当时就取名为“隅园”。陈与郊在园中住了15年,专事编剧、丝竹、著述、刻碑等风雅文事,他去世后,次子陈瓛继承了园林,又在园里刻了《渤海藏真》《玉烟堂》等著名的书法丛帖。到了清康雍年间,陈氏家族的另一支系崛起,陈元龙成了这座园林的新主人,“重葺馆舍,补植竹木”。雍正十一年(1733),请求告老还乡请求了二十余年才得批准的陈元龙,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了,心愿初遂,便将园名更换为“遂初园”。

此时的“遂初园”占地已经扩大到了六十余亩,集山水于一景,融庭园于一体,有烟波水月、竹深荷净诸景及亭台楼阁三十多座,建筑古朴无华,泉石深邃宜人,卉木古茂葱郁,园南更有千年古刹安国寺为绝妙借景,将天时、地利与人工之巧作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比之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大观园也毫不逊色,时称江南四大名园之首。

陈元龙后,其子陈邦直接手了“遂初园”,继续扩充园林建筑,“平居不即于宅而园”,蓄家伶、招文士,终日笑傲林泉,享尽园居翁的轻松悠闲。

1762年,乾隆南巡,首次驻跸“遂初园”,其古朴自然、雅致清逸的风格甚得其心。乾隆称赞之余,更表示出对陈氏一族的厚望,便御旨将园名改成了“安澜园”。回京后,乾隆还是对这座园林念念不忘,又将圆明园福海北的四宜书屋加以改造,景致悉仿陈氏园,也更名为安澜园,从此陈氏园便名闻天下。

之后,乾隆三度南巡到海宁时,均驻跸安澜园,陈氏也每次应旨葺新,最后将安澜园建到了百亩面积。据说当时为了修建园林,从外地采买来的巨大太湖石,因难进城门,竟然还拆了城墙。

随着乾隆最后一次驻跸,安澜园也达到了鼎盛。当时乾隆还带了十五子颙琰(即后之嘉庆帝)、十一子永王星、十七子永璘同行,故安澜园作为一座私家园林,内中却还建有太子宫这样的建筑,也堪称奇观。

乾隆帝每次入园均写有六首咏园诗,二十四首诗首首情真意切,道不尽他对安澜园的喜爱之情。如其最后一首诗云:一溪春水柔,溪阁向曾修,月镜悬檐角,古芸披案头。去来三日驻,新旧五言留,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

那时乾隆已七十四岁高龄,且他自谓上绳圣祖康熙,六度之后不再南巡,自知此去后便只能和陈氏安澜园于梦中相会了,十分依依不舍。

乾隆确实要觉得难以割舍,毕竟如此美轮美奂的园林再怎么费尽心思仿制,都是不可能全得其神韵的。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就曾如此描述:游陈氏安澜园,占地百亩,重楼复阁,夹道迴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曾于桂花楼中张宴,诸味尽为花气所夺……

可怜今人无福,随着陈氏一族日渐式微,安澜园也不可避免地衰败下来,到了同治年间竟然已经是“尺木不存,梅亦根株俱尽,蔓草荒烟”,再难寻觅盛时风采。现今仅留下明代曲桥,低平古朴、宛转自如地架设在荷花池一角,追忆着乾隆“六下江南,四驻安澜”的千古佳话。当你沾着一池碧水踩在石桥上迤逦往前时,似乎就正在一步步走进那个绚丽而遥远的迷梦,可蓦然回首,湿漉漉的水印终究还是在渐渐地淡去,恍若被风轻轻一吹就飞去的一丝绒羽,终究淡到再也看不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