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亲述自传》
[美]丘成桐
[美]史蒂夫·纳迪斯
著
夏木清
译
译林出版社
1983年,34岁的丘成桐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华人中唯一的获奖者。
《纽约时报》曾将丘成桐盛誉为“数学皇帝”。他的一生堪称传奇:8岁,学业成绩平平;14岁,立志支撑家庭、投身学术;20岁,远渡重洋求学;22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震动世界……丘成桐的导师、世界数学泰斗陈省身曾这样评价丘成桐:“21岁(从伯克利)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亲述自传》便是讲述了丘成桐从一个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一名举世闻名的顶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丘成桐的故事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并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秩序。
【试读】
第一章
童年颠沛
人生于世,将会何往,将做何事,成就会如何,无人能够预知。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人终其一生,皆局限于其出生地不远;有的人足迹却覆盖广袤,本人即属后者。我在数学和物理的世界中走过了既宽且远的路,在现实世界中亦然。
我是客家人。也许漂泊是命中注定,同时也是家族的传统。客家这族群来自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因多次战乱而被迫南迁,从此向各地流播。
今天,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顾名思义,作客别家,和游牧民族不同,他们的迁徙是为势所迫,为了逃避战争或饥荒,有的也纯为讨生活。客家人在这过程中筚路蓝缕,打造了坚忍不拔的性格。他们当中不少人,初时还梦想回到家乡,但当时机来了,他们也会留在各地,即如我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于蕉岭,已超过八百年了。
不过,客家人无论在哪里安定下来,他们往往只能分得山上最贫瘠的农地。地面河谷那些肥沃的土地,早已有人开垦耕耘。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农夫没法大量种植主要的作物如稻米和小麦,只能种些玉米和番薯,有时连这些作物也种不好。土地的种植条件差,好处是离开时不会依依不舍。由于战乱或其他紧急情况,客家人往往被迫再次流离。
我的一生亦是如此,也曾几度迁徙。小时候为生活所迫,搬了几次家,长大后因工作的改变而迁居,那是学术界常见的情况。我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城市汕头,时维1949年4月4日,上面有三位姐姐,成珊、成瑚和成瑶,以及一位兄长成煜。六个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五人来到香港。
在成长期间,父亲跟母亲梁若琳多以客家话交谈,这种方言今天已很少听到了。父亲和学生沟通时,则以普通话为主。离开了家的范围,我在学校则讲粤语。父亲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以培育英才为抱负。大家都认为必须努力读书,学习出色,才会有机会出人头地。从学问而非财富上说,他自身便是个成功的例子。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著书立说,并教授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和其他科目。
直至今天,父亲在我心中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深深地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曾试图将这种文化传给儿子明诚和正熙。同时,我也喜欢旅行,旅行除了是工作上所必需外,它亦能让我接触到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内,还是在“象牙塔”外的新事物和新思想,这都是极有裨益的。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
[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
斯蒂芬·莫斯
著
朱磊
王琦
王惠
译
译林出版社
《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按月份排序,用优美、灵动的文笔依次介绍了一年当中有代表性的247种鸟类,其中200种在中国也有分布。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重建与自然的联系。
作者布雷特·韦斯特伍德、斯蒂芬·莫斯是英国知名博物作家、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人和资深观鸟爱好者,他们用优美而通俗的科学语言描述鸟类的外形与生活史,以饱含诗意的文字记录生态环境的变迁,每个篇章都是凝练而优美的散文。
书中穿插民间传说、诗歌、艺术,呈现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还介绍了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本书含有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欣赏鸟类的照片与鸣声。
【试读】
6月的清晨,尽管鸟类大合唱没有5月那么响亮,但是仍然有特别的曲目值得一听。为数不多的沼泽区白杨林里,金黄鹂在摇曳的树叶间发出带有热带风情的哨音。在这个月,任何一片落叶林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迁徙的黄色精灵。如果不在黄昏时分探寻一片石南林,那么6月一定是不完整的。因为在这里,你能发现欧夜鹰像外星登陆艇一样发出奇怪的嚓嚓声。甚至在开阔的农场上也上演着6月的曲目,高耸的玉米秆上空飘荡着鹌鹑的歌声“wet-my-lips”,连续不断,行云流水。不过,6月合唱团的明星还要数隐藏在池塘沟渠边的柳叶菜和荨麻丛里的鸟儿。它们是湿地苇莺——一种稀少且只在局部地区才能见到的小鸟。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少数地区,人们可以听到湿地苇莺模仿各种鸟类的声音,从红隼到蛎鹬,从燕子到红额金翅雀,种种声音交织成一首嘈杂的歌。
6月还是探访海鸟栖息地的季节,这时候海鸟的育雏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海蚀崖和岛屿上,北极海鹦大大的鸟喙里装满了小鱼,它们用这些小鱼喂养藏在巢穴里的后代。崖壁上有些突起的岩架,在这里,崖海鸦把一条条细长的玉筋鱼喂给它们蹒跚学步的孩子。欧鸬鹚则把嗉囊里的各种海味反刍出来,直接喂给它们的孩子,那些小家伙还没学会走路呢。这条往返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喂食路线,带给观鸟者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甚至在嗅觉方面也是如此。在6月阳光的照射下,鸟粪不断发酵,产生刺鼻的气味,没有体验过的人简直难以想象。
篱笆边的接骨木和犬蔷薇尽情绽放,池塘、小溪上空的蜻蜓和豆娘盘旋觅食,自然界所有的景象和声音都在告诉人们:盛夏来临。可是仲夏节刚过,第一批南下的白腰草鹬和林鹬便从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飞来。看到它们没什么好惊讶的,这些早早就踏上迁徙旅程的鸟儿也许没在繁殖季里找到配偶。它们不会继续在北方繁殖地浪费时间,而是提早前往越冬地。凤头麦鸡在砾石坑上空懒洋洋地扇动翅膀,它们刚刚在不远处哺育了这一年的后代,现在准备离开它们的繁殖地。对于这些迁徙的鸟类来说,秋天已经开始了。
《江河东流》
畀愚
著
作家出版社
从10年前的《胭脂》,到今天的《江河东流》,畀愚一直坚持在写以民国为背景的故事。
《江河东流》讲述了一名旧军阀儿子跌宕起伏的一生,“革命与战争改造了时代,也改造了这名年轻的爱国将领,使之摆脱了那个腐朽的特权阶层,走向光明,成为一名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也是历史的洪流中,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的漫长人生。
【试读】
一
从小我就不喜欢念书。我喜欢的是革命。我喜欢挥舞着母亲唱戏的那柄描金宝剑,追逐家里的警卫们,就像赶着一群鸭子,在院子里扑棱棱地乱窜。
有时候,我还会从后院的角门溜出去。那个时候,乌尤城的大街上热闹的是剪辫子。革命军挥舞着白旗,臂上缠着白色布条,就像出殡那样拥过大街小巷,他们都是我父亲手下的士兵。还有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的学生,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我父亲手下的士兵。
我喜欢看那些被剪掉辫子的男人。他们有的惊慌失措,拔腿就跑;有的追着革命军,死活都想要回他们的辫子,结果被痛打一顿,捂着脑袋蹲在街边痛哭流涕。我还见到一个衣着体面的男人,顶着一头刚被剪掉的断发跑上登云楼,一下就从上面的窗户跳下来,当场摔得脑浆四溅,红红白白的,沾满了他后脑勺上的断发。
那一天,我一溜回家里就把腊月的辫子给剪了。
腊月是我母亲房里新添的丫头。奶妈曾笑着对我说,这丫头就是为我将来准备的。她迟早会是我的人。所以看她哭到两眼浮肿,我有点不高兴了,踢了她一脚,说,你还哭,还哭?腊月一扭屁股,跑进了花园的假山洞里。我追着进去,又说,哭什么哭?你迟早是我的人,你的辫子就是我的辫子。
可是,腊月在停了停后,捂着脸哭得更响了。刺耳的声音在假山洞里嗡嗡地回荡。我只好换上一副笑脸,耐着性子哄她。哄到后来索性把自己的辫子也剪了,递到她面前,说,这下总该好了吧,就当是你剪的。
腊月吓得脸色发白。她止住哭声,哆哆嗦嗦地说,琨少爷,你这样会害死我的。
《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
[美]马克·亚当斯
著
范文豪
译
罗新
主编
商务印书馆
有很多人选择在出发之前,先在书中做一个“纸上行者”。特别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好的旅行文学。《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便是一本经典的旅游文学读本。
马丘比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遗忘了四个世纪才被发现,它保存完好,建造在海拔2350米的山脊上,堪称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中描述过马丘比丘,因雨季来临,她在马丘比丘时遇到了洪水,所幸最后逃过洪水。她说:“一份沧桑之感却上心头,拂也拂不开。”
1911年7月,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里写的这个“满身传奇”的探险家,偶然发现了这座古城,才把这隐藏了好几百年的秘密公诸于世。
作者马克·亚当斯曾经是户外杂志的编辑,也是著名的旅行文学作家。打开《到马丘比丘右转:一步一步重新发现失落之城》,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试读】
历史学家创造历史:
曼多潘帕
1911年7月24日的早晨,天正下着雨,像所有重度烈酒爱好者一样,酒馆老板梅尔乔·阿尔蒂亚加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宾厄姆提出如果阿尔蒂亚加肯带路去他昨晚吹牛时提到的遗迹,就奖给他一块银元。阿尔蒂亚加答应了,宾厄姆追问那地方到底在哪里。阿尔蒂亚加“直直地指向山顶”。宾厄姆耶鲁探险队的同伴们见此情景,决定留在旅馆。
阿尔蒂亚加、宾厄姆和秘鲁总统给他派来的军方护卫卡拉斯科中士于上午10点零7分离开曼多潘帕。大约40分钟后,三人到达了一座原始桥梁,就跟我和约翰前往鬼魂平原的路上穿过的那座桥一样:“四根树干”用藤条“绑在了一起”,置于河面之上,距离下面“咆哮的湍流仅有几英寸”。宾厄姆后来回忆,秘鲁人会赤脚过桥,“用他们比较善于抓握的脚趾来防止滑倒”,这种描述意在赞美他们的勇敢,但也用一种难称隐晦的方式把他们比作了猴子。宾厄姆是爬过去的。
他们从山的东边攀登,用了大约80分钟终于登顶。宾厄姆回忆,大部分时间都是手脚并用,“有时要靠手指去抓牢”。宾厄姆现在进入的区域叫“丛林之眉”,那里有茂密的云雾森林。在一些无法通行的地方,人们在树干上挖出了粗糙的凹槽,可以充当梯子。阿尔蒂亚加警告他的客人们要小心蝰蛇。如同典型的马丘比丘天气,初的云层散去了,天空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又热又潮。正午时分刚过,三个人便到达了山顶。
宾厄姆在马丘比丘见到的个建筑是一间盖丘亚人的小屋。这是理查特家的房子,理查特是阿尔蒂亚加的一个转租户,定居在马丘比丘峰和瓦伊纳比丘峰之间的山脊上。大家尴尬地彼此介绍了一番。一个身高一米九三、一头黄发的白人来到他们家,还带着一名军方护卫,这无疑让他们感到慌乱。然而,阿尔蒂亚加解释了宾厄姆来此的原因后,理查特夫妇就在一条木制长凳上铺了一件庞乔斗篷,请这个美国人就座了。他们给这些没有自备午餐的客人端来了甘薯,还有“盛满甘甜爽洌清水的葫芦”。
如同首次来马丘比丘的游客一样,宾厄姆拿出一些时间,让自己在这世界上不可思议的自然环境中沉浸了一会儿:巨大的绿色绝壁直落到下方乌鲁班巴河湍急的白色水流中。就在正前方,在山谷的北侧,是一个高达600多米的巨大花岗岩峭壁。左边是孤零零的瓦伊纳比丘峰,高耸入云,周围是看似无法攀爬的悬崖。四周都是岩石峭壁。再远处是云雾缭绕的群山,比我们当下所在还要高出数千英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