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都是传播茅盾文化精神的种子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茅盾笔下的故乡。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在乌镇。在这个日久岁深、诗意淡雅的江南小镇,茅盾度过了他童年少年时期的13个春秋。

今年7月10日,百余位专家学者及茅盾亲友来到乌镇,举行纪念茅盾先生逝世4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

茅盾研究有哪些新发现、新趋势?

茅盾研究有何当下意义?

在禾城文化复兴的背景之下,茅盾作为嘉兴文化名人,如何挖掘其文化内涵?

嘉报《江南周末》记者走进研讨会,走访参会学者,听他们畅所欲言。

【现场直击】

一场论剑:茅盾对文学的影响一直都在

茅盾研讨会的议程满满当当,浓烈的学术氛围萦绕在会场之中。

“我现在做些茅盾研究的总结工作,把我手上关于姑父茅盾的资料整理、记录、甄别,我今天发表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段访谈,乡里乡亲点滴谈茅盾。”80岁的孔海珠是嘉兴文化名人、文学家孔另境的长女。

“孔海珠把生活史研究引入茅盾研究,使学术研究有了生命的质感,钟桂松截取历史的片段,给了茅盾研究历史的厚重,陈福康把学者的交往引入茅盾研究,杨剑龙则立足外交史、媒体视角等公共领域来进行茅盾研究,使茅盾研究生动可感……”在《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叶祝弟生动的总结评议中,大会结束了主题发言阶段。

研讨会还设置了分论坛,60余位茅盾研究者分别围绕“茅盾与江南文化元素研究”“茅盾世界影响力研究”“茅盾研究中的史料与文献整理”等主题展开学术论剑。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夫龙,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浩岗,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徐晓红等人对此进行评议。他们指出,此次研讨会除了长盛不衰的文本解读,对史料的挖掘辩证以及域外茅盾研究等方面的探讨,还出现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与会者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茅盾小说进行解读,为茅盾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讲师邬冬梅说,《子夜》大规模地展现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经济背景,同时描写了大量经济现象,茅盾在创作准备期也进行了涉及经济的理论学习。她进行了“《子夜》经济视角的跨学科研究”,梳理其经济视角研究所需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寻找到对应的经济史学科,梳理经济史学科发展的代际变化,从而寻找到《子夜》经济视角研究的相对有效、科学的途径。

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说,研究茅盾不仅仅是研究他,而是由一个点、一条线,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研读。杨扬从2003年开始担任茅盾文学奖评委,“茅盾对文学的影响一直都在,是保持一种常态。我们有稳定的队伍,定下心来探讨问题,回归学术本身,这是很好的传统。”

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从茅盾作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对茅盾的影响。

宁波财经学院教授李建荣从“茅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想与实践研究”切入,抓住茅盾文学精神与非遗传承的工匠精神间的契合点,对茅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思想脉络和实践过程进行多层次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教授余连祥立足“茅盾的江南小城镇文学”,从地域文化研究角度入手,他利用对江南小城镇生活方式和细节的熟悉,解读《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韩宇瑄在“刚与柔的辩证法——茅盾文学创作的江南文化性格与美学风貌”中,在茅盾小说“柔中带刚”与“刚中带柔”的辩证中,讨论地域文化对茅盾作品的影响。

广州新华学院讲师刘皓“试论茅盾与江南文化”指出茅盾作为浙江作家群的一员,作品呈现与江南文化密切的联系,江南诗性审美在形式上贯穿着茅盾小说创作始终,而探析这种关系对于新文学地域特征研究的深入,非常有意义。

当天研讨会还发布了三项茅盾研究成果。杨扬介绍了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刊《茅盾研究》第16辑、第17辑的编撰出版情况。中国茅盾研究会1983年成立以来,会刊连续出版,从未间断,这是茅盾研究稳定发展的生动例证。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赵思运讲述《茅盾研究年鉴2018-2019》的编撰情况,他们力图通过年鉴形式,多视角,相对完整地呈现茅盾研究的全息图貌,为茅盾接受传播史提供镜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北塔是茅盾研究的“新兵”,其新作《“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茅盾手迹中,走近茅盾

今年是茅盾诞辰125周年,也是茅盾逝世40周年,中国茅盾研究会、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7月11日,纪念茅盾诞辰125周年手迹展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开展,展出100件茅盾手迹。茅盾留下的丰富手迹,包括书信、日记、小说、诗词、回忆录、文艺评论的创作手稿及笔记、杂抄、古诗文注释、译稿等,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此次展出的有茅盾书信、日记、手稿、阅读笔记等高仿件,特别是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42封茅盾与巴金、法捷耶夫等人的通信。除此,茅盾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手稿以及部分茅盾诗词手稿等都非常有价值。

茅盾回忆录珍贵手稿《茅盾手迹——我走过的道路(1896-1926)》由桐乡市档案馆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商务印书馆是茅盾文学创作和革命事业的起点。当时,茅盾积极参加党的筹备工作和早期工作,并以商务印书馆为阵地,为党的创立与发展做出贡献。根据茅盾子女的回忆,胡乔木请茅盾写回忆录时曾说:“陈云同志特别提到您,说建党初期的历史,除了您,恐怕已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可见,茅盾这一时期的回忆,是中共早期党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商务印书馆馆史弥足珍贵的一页。

桐乡市档案馆馆藏茅盾回忆录手稿以及1000余件珍贵茅盾档案,是由茅盾儿子韦韬于2007年捐赠的。回忆录手稿是《我走过的道路》写作初稿。茅盾晚年通过口述录音和亲笔记录,在家人协助、整理下,回忆自己的一生,定名为《我走过的道路》,回忆录从幼年开始,至1948年冬,共36章。本次出版的是1896年至1926年部分,自第一章《我的家庭与亲人》至第十一章《中山舰事件前后》,分上、中、下三册。为展现手稿本来面貌,手稿全部采用原大小印刷。

【各抒己见】

在当代,如何讲好茅盾故事?

孔海珠:茅盾研究可以挖掘一些生活化、故事化和细节化的东西

孔海珠对茅盾很有感情,曾在《姑父茅盾》等文章中多次怀念茅盾,出版有《茅盾和儿童文学》《茅盾的早年生活》(与王尔龄合著)等著作。

能在建党百年回到家乡参加纪念茅盾的活动,她觉得非常有意义。接受采访时,孔海珠侃侃而谈,茅盾是早期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在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时,茅盾和他的弟弟沈泽民,以及他们那一代文化人的文化价值在于,他们吸收和传播了很多国外的知识,“茅盾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上是有功的。挖掘茅盾的精神内涵,首先要研究党史,挖掘茅盾和中共一大的关系。”

孔海珠对越来越多年轻学者选择茅盾作为研究对象特别高兴,她希望巩固年轻的研究队伍,鼓励有价值的深入研究。或许因为和茅盾的关系,又或是女性的独特触觉,孔海珠的研究比较注重生活细节,她觉得这也是今后推广茅盾文化、引导年轻人阅读茅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她以乡贤丰子恺为例,为什么丰子恺的接受范围那么广,“除了宣传力度大以外,他很接地气。茅盾的宣传也可以采用画连环画、作讲座等手段,挖掘一些生活化、故事化和细节化的东西。”

钟桂松:年轻茅盾研究者的出现,说明茅盾毕生追求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强大生命力

钟桂松与茅盾是同乡,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作茅盾研究,出版《茅盾少年时代作文赏析》《茅盾与故乡》《人间茅盾──茅盾和他的同时代人》《茅盾的青少年时代》《茅盾传》《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等著作,在茅盾之子韦韬授权下,主编新版《茅盾全集》,可谓硕果累累。

钟桂松对茅盾研究如数家珍,他觉得这次讨论会上,“最大的亮点是年轻茅盾研究者的出现,说明中国茅盾研究新生代已经形成,也说明茅盾毕生追求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强大生命力。”

目前,关于茅盾研究的著作已出版100多种,仅《茅盾评传》就有四部,专门研究《子夜》的著作也有好几种。“茅盾研究在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努力下,走向纵深,但依然有许多研究空间,许多领域没有开垦,茅盾研究大有可为。”

“茅盾是早期中共党员,中共一大召开前,茅盾和他弟弟沈泽民就参加了共产党组织,最早的58名党员中,茅盾家里就有两名,这是嘉兴的光荣、桐乡的光荣。”钟桂松觉得赓续“红色根脉”,传承茅盾精神,弘扬茅盾文学,任重道远,“茅盾的现代文学巨匠地位,是他对中国和世界文学的贡献决定的。茅盾研究需要从广度上拓展、深度上下功夫、高度上作努力。”

杨扬:茅盾的影响并未消散,只是形式上发生变化,更加实际、更加潜在

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影响巨大。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是茅盾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巨大贡献。

杨扬作为茅奖评委和茅盾研究者,对茅盾有特殊的感情,茅奖就是对茅盾文学精神的传承,“茅盾的影响并未消散,只是形式上发生变化,更加实际、更加潜在。”

中国茅盾研究会在册成员超过500人,遍布全国,以高校教授学者组成骨干队伍,他们不仅研究茅盾,发表大量文章,还在课堂上讲解茅盾作品及文学思想。“茅盾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实际推动作用,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作用始终没有断掉,茅盾研究已成为常态化的学术研究,有非常稳定的学术队伍。”

国内国外,过去现在,茅盾作为上世纪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其内涵不仅是红色资源,还有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杨扬认为茅盾的家乡更有义务宣传茅盾,弘扬茅盾的文学精神。阅读茅盾是第一步,“我首先推荐茅盾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这不仅是文学家的回忆录,更是励志的自传体作品。一个青年怎么从一个小镇走出来,成为一代文豪。”

“每次来到乌镇,都不由想起茅盾的文学世界,他的文学世界是和家乡文化联系起来。”茅盾研究者们注意到当地文化资源非常深厚,江南小镇的风貌和茅盾作品中展示的江南小镇风情并不遥远,杨扬认为,“无论是从文旅层面,还是研究者层面,都要保护当地江南水乡风貌和地域文化,找到茅盾小说的对应物。”

挖掘茅盾文化要多方面吸收人才,“这次来了这么多学者,都是传播茅盾文化精神的种子,他们带走大量的信息,走向全国各地,他们来到乌镇,又给当地带来新的信息和气象。”

赵思运:以现代视听手段,走近高山仰止的茅盾

赵思运是浙传茅盾研究中心主任。茅盾研究中心成立近十年,主要对地方文化进行综合性挖掘,其重要成果就是《茅盾研究年鉴》,从2012年开始,两年一本,已编了四本。

茅盾研究不仅要挖掘地方文化,还要传播其文化精神。茅盾研究中心开过走近茅盾的公选课,组织过茅盾研究论文征集,拍摄了六个茅盾微视频,用新媒体手段传播茅盾,“我们希望在学生中形成阅读茅盾、热爱茅盾、传承茅盾的氛围。茅盾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可以说是一座大山,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含金量。”

这次研讨会,赵思运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多论文,吸引这么多有分量的研究者。“我们的研究队伍在壮大,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们的老中青队伍比较完备。”

赵思运觉得传承茅盾文化精神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去除对茅盾的标签化了解,“去除对茅盾的误读,走近茅盾,发现他作品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还原一个真实的茅盾。”

怎样激发读者阅读茅盾的自发性,赵思运他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以现代视听手段,选取茅盾最具特色的故事,做微视频,走近高山仰止的茅盾。”未来,他们还要发掘茅盾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比如书法艺术,比如觉醒年代的茅盾,“挖掘他更个性、更艺术、更人性的方面,从微小的角度,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茅盾。”

北塔:书信可以说是最小的文体之一,但可以把它跟最大的时代话题勾连

诗人北塔自称是茅盾研究的新兵。茅盾在北京的故居隶属于文学馆。北塔在故居有办公室,他说自己能感受到茅盾“如在”的气息,能接触到很多与茅盾有关的资料,作茅盾研究可谓“近水楼台”。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北塔在《传记文学》开设“茅盾书简解读”专栏,刊发了12篇文章,这也成为《“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的部分内容。

“我从小就读茅盾。”北塔说祖上也是嘉兴人,他出生在离乌镇一个小时车程的苏州盛泽,“我和茅盾属于同一种吴文化亚系统。”

在北塔看来,虽然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但茅盾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表现革命,他有很多作品在文学意义上、美学意义上、思想意义上是超越的。”

北塔注意到,早在1984年,茅盾书信被结集出版,但没有人相对系统相对完整地研究过他的书信。茅盾书信研究相当有意义,由茅盾和朋友们的书信对话,了解并研究当时的文学风潮和意识形态。“书信可以说是最小的文体之一,但可以把它跟最大的时代话题勾连起来。”在《“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中,北塔采用的是非常小的视角,所用材料更是历史角落里的“竹头木屑”。

北塔认为,茅盾是世界级作家,但对茅盾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茅盾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影响,有关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到位。

当天,北塔还在桐乡市图书馆作了一场茅盾主题讲座。以茅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在大众领域的推广,北塔觉得可以通过在公共空间作系列讲座,以及开辟茅盾的旅游文化线路去实现,“他走过的道路,他书中人物走过的道路,和旅游集合起来,游客一边走一边听专家讲茅盾,是非常有意思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