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华携长篇新作《文城》归来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周伟达

(出版社供图)

《文城》

余华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文城在哪里?”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暌违八年,嘉兴海盐籍作家余华携长篇新作《文城》重磅归来。《文城》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月22日10时开启全网预售,3月3日正式上市。

此前,余华已创作出《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五部长篇小说,以及一批中短篇小说与杂文、随笔,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2013年)、第二届中国版权金奖(2018年)等。

较过去的长篇小说作品而言,余华在《文城》的叙述中更为广阔地延展了时空。时间上,故事放在了清末民初。空间上,不仅描写了南方小镇溪镇,也有不少篇幅描写种植着大片高粱、玉米和麦子的黄河北边。

《文城》讲述的故事“关于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

那个人的名字叫“林祥福”。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纪小美、沈祖强、陈永良、顾益民、林百家、陈耀武等各色人物登场,他们颠沛起伏的爱恨悲欢、生离死别系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世道之中。余华在宏大的民间叙事中融入魔幻色彩,呈现的纷杂人物与跌宕情节,夹杂着黑色幽默,道出了生命的脆弱与柔韧,既铺开了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也谱写了一曲关于命运的荒诞史诗。

书的封面上有言如是:“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蛮荒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余华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在《文城》这部作品中,读者将再次领略到余华强大的叙事能力,《文城》有着《在细雨中呼喊》般的丰富结构、《活着》般的时代跌宕、《许三观卖血记》般的出色对话、《兄弟》般的喧嚣与荒诞、《第七天》般的绝望与温情。

嘉兴、海盐的余华读者常常会问:“余华的作品,还会有故乡元素吗?”

这个问题并非“一厢情愿”,而是其来有自的。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年幼时举家迁往嘉兴海盐,并在海盐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1977年毕业于海盐中学,1978年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医,后因写作才华于1983年调入海盐县文化馆工作,1989年又调往嘉兴市文联任《烟雨楼》编辑,直到1993年正式定居北京之前,余华在嘉兴、海盐生活了三十年左右,这段成长经历深远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也因此,余华在自传性散文《最初的岁月》中写道:“如今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他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这个家就是嘉兴,就是海盐。

事实上,《文城》故事开头第一句是这样的:“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对嘉兴、海盐的读者来说,这是非常熟悉的江南气息,因为海盐的饮用水源地就叫千亩荡,并与每个海盐人息息相关。

而在余华二十余万字的漫长叙述中,故乡元素又不止于此,等待每一位读者去发现。

编注:下期,“好书有约”将开启《文城》共读活动,欢迎喜欢余华的读者参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