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依之地》:生活本来的样子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全陈蓉

春雨绵绵的夜晚,微醺于阴冷、潮湿的缱绻之中。打开克洛德·西蒙的《刺槐树》,定格在扉页上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瞬间,如同有道式微的光照亮了人的内心某处。

猛然想起刚刚获得第7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无依之地》,那个以汽车为家、一直漂泊在路上的女子弗恩在穿越美国西部的旅程中,一定是寻找到生命中闪耀的光芒,才点亮了内心的灯塔,足以支撑支离破碎的现实,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此片的导演赵婷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导演。我试图在影片中寻找到某种中国的元素,比如隐忍、坚强、悲怆,可是贯穿着影片的始终是寻找、内省、执着,更多的是坚定、达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并没有一丝的卑微和苍凉。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是关于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的故事,那是年轻人离经叛道和自我救赎的旅程。而对于弗恩来说,则是失去丈夫、失去家园后的无奈选择。面对人生的种种变故,她无法退缩,唯有勇敢面对,安然踏入属于自己的世界。她抛弃过去生活中的种种羁绊,试图把生存的空间装点得富有情趣些,想尽办法解决在货车生活的各种不便,更好地让自己回归正常的日常。

弗恩边打工边飘荡的日子是孤独又寂寞的。可在置身于同样以车为家的游牧人之间,她没有沉浸在自己的伤痕里,而是在倾听别人的故事中感悟人生境遇。那些故事中有买了游艇却患了重病无法自由远行的人生遗憾,也有患了癌症却感叹有生之年见过很多自然界美妙奇遇的女子等,而这些对于弗恩来说是安慰,更是某种启示。

随遇而安,活在当下,也许这是弗恩面临人生灾难和变故时的一种生活态度。所以当小女孩问她是否无家可归时,她坦然地回答:“我只是无房可归。”她也毫不设防地告诉朋友,靠养老金无法养活自己的窘迫经济状况。

但是,风雨飘摇的日子对她来说是一种生活的考验,内心深处的伤痛却是难以治愈的一道伤口。为此,她不断行走在美国西部辽阔的天空下,在朝霞和夕阳中排解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森林和大海边领悟人生的真谛,甚至一丝不挂漂浮于密林里的小溪流上,平复内心的那些痛苦。

虽然弗恩的妹妹和一个喜欢她的男人能为她提供安定的场所,可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游荡生活。因为只有在不断行进中,才能让她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寻找到内心真正的依靠。那就是一个人即使到了老年,也要拥有自立的生活,并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活成自己终究想要的样子。

在《无依之地》里,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一改《三块广告牌》中彪悍、愤怒和痛苦的形象,而以静默的情感语言表达了弗恩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在她投入到高强度劳作的那种姿态,演绎了一个不屈于生活重压的女子直面人生的态度。她的本色表演让弗恩这个形象生动、立体、丰满,背离了“无依之地”那种孤苦的悲凉,反而多了一份亲和力。

在观看《无依之地》时,让我想到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那些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大海边的故事,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痛楚或无法预料的意外。透过散发着大海潮湿咸腥味的文字,似乎可窥见每个人漫长一生的无力感,而那些难以修复的沧桑就是真实的生活、无奈的人生。

我不知道《无依之地》最终能否夺得奥斯卡的桂冠,但一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演绎边缘人的挣扎,呈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样的影片是能直达人的内心并发人深省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