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暨“庆祝建党百年
品读五彩嘉兴”——中国文化记者嘉兴行启动。来自全国70多家媒体、近90名中国文化记者相约嘉兴,走进红船起航地,走读城市,共庆建党百年。
昨天,是《江南周末》的16岁生日。
16年前,她从《双休特刊》涅槃重生。
从何处来?
《江南周末》用16年慢慢书写着答案。
到何处去?
《江南周末》以全媒体的方式摸索前行。
新媒体时代,副刊向哪里走?这是中国报纸副刊人共同思索的命题。
我们与参会的副刊人对话,听他们畅谈新媒体探索的经验与思考,也听他们讲述与嘉兴的故事。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曾凡华:
新媒体使副刊发展余地越来越大
寄语《江南周末》:祝《江南周末》青春常在,越办越好。
我来过嘉兴好几次了,对嘉兴印象很深,因为嘉兴有南湖。我还写过一首关于南湖的诗——《南湖的遨游》,在诗歌春晚播出了。
2006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在嘉兴举办,我们对嘉兴的红色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采风。我印象中,嘉兴在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很大,嘉兴人的素质也很高,整个文化底蕴和交往中展现出来的气度是很好的。我还做过徐志摩和王国维纪录片的撰稿,余华,我们在北京也有交流,他的《活着》这部小说,我也很喜欢。嘉兴在人文传承方面一直做得很好。
现在新媒体势头很强劲,大势所趋,副刊要在新媒体时代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恐怕也要与时俱进。依我看,新媒体使副刊的发展余地,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比如“中国副刊”的公众号办起来没几年,它的点击量之多,关注度之大,对副刊阅读来讲前所未有。
我以前提出“新闻文学”的概念,新闻与文学结合以后产生的杂交优势,它既有新闻的“新”,也有文学的“文”。读者除了了解新闻外,从中还可以获得文学的趣味。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活动,《江南周末》和全国几百家的副刊精品放在一起展览,势头也是很好的。而且,在新媒体如此猛的环境下,它还能坚持下来,继续为副刊读者出精品,出很多有江南风味的好东西。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羊城晚报社文化副刊部主任陈桥生:
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寄语《江南周末》:希望《江南周末》在江南文化深厚的土壤滋润下,这朵美丽的花儿,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灿烂。
我是学古代文学的,嘉兴文化名人辈出,个个如雷贯耳,沈曾植、王国维、徐志摩、朱生豪、茅盾、金庸等,都是近现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透过他们,可以折射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金庸先生在世时,我们和他有很多交往,我近年来在研究岭南文化,我的案头常备书《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谭其骧先生也是嘉兴人。
对他们的家乡,我很是神往。
嘉兴有这样深厚的文脉,做文化副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文化副刊可以集中用力的地方。全媒体语境下,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体的深度与文化报道已经成为其辨识度最重要的标志。我们《羊城晚报》在全媒体转型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深耕岭南文化,致力于岭南文脉的挖掘梳理,致力于当下岭南文化最鲜明特质的提炼。
全媒体转型,首先是记者观念的转型。必须破除传统固有的壁垒,要用全媒体思维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每一条稿件每一个版面每一个活动,以我们的体会,确实称得上是脱胎换骨,是破蛹而出的痛苦挣扎。《羊城晚报》打通纸媒与新媒的关节,现在,每个采编人员要完成的都是全媒体的所有产品样式。
内容为王是前提是基础,但这远远不够。不仅要写好稿编好版,更要全媒体产品化,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读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在一个底本上开发不同的产品,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现在我们副刊作品几乎都转化成了音视频,甚至有客家话、潮州话等区别,还专门开发了“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用中英文等多语种向世界传播岭南文化。现在,记者是“千手观音”,通过不同产品不同渠道,把不同层次的读者“抓回来”。
我们策划的各种线下活动,也针对各自不同的读者。我们举办“花地文学榜”年度评选,面向文学界的最高层次;我们与教育部门联手推出“花地新苗作文大赛”,面向文学的最基层。它们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副刊的转型,也应向时政新闻学习,走出象牙塔,重视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接,与时代同频共振。直面当下,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紧密勾连,与时俱进,重塑我们的新闻理想与情怀。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杨惠珍:
怎样的副刊作品才能成为精品力作?小切口去表现大主题
寄语《江南周末》:欣闻《江南周末》创办16周年,祝16岁生日快乐!希望《江南周末》办得更加有品位,有温度,有特色;走近读者,走进家庭,走向大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重要地点,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我都去过,唯独嘉兴还没来过。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次来嘉兴参加中国副刊研究会理论研讨和采风活动,正好补上“红船起航”这一课。
江西日报社曾连续九年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中报纸副刊类4件。怎样的副刊作品才能成为精品力作?我认为,虽说我们办的是副刊,但是也要围绕党和国家大事、大局,既要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新闻性,也要用文学艺术的手法、生动的故事、副刊的特色,小切口去表现大主题,这样获奖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如今,副刊怎么面对媒体融合?首先在理念上要有融合意识。其次在体制机制上要破立并举,加快媒体融合转型步伐。再次就是要多出融媒体精品,用作品吸引人、打动人。《江西日报》副刊在媒体融合方面作了些探索,比如推出“副刊小智”栏目,用机器人播报副刊短视频,在新闻客户端有文化栏目,每期都推出副刊融媒体作品,重大活动都和新媒体共同开展,典型报道都采取融合报道等,但步子迈得还不是很大很快,需向先进的其他党报副刊学习。
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副刊》新媒体中心总编辑侯军: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种进攻手段,优势是原创性
寄语《江南周末》:根植于文化沃土,独秀于副刊之林。
2006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在嘉兴举办,我也参加了,去过乌镇、西塘,看过名人故居,印象很深。
2014年,我与嘉兴再次结缘,“集印为诗——侯军、陈浩、李贺忠书法篆刻巡展”在海宁举行,我的好朋友、著名书法家陈浩是海宁人。
在我印象中,嘉兴人文丰厚,历史悠久,不管是红色文化还是人文底蕴,都非常了不起,这是嘉兴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新媒体语境下,副刊如何发展?一个新的浪潮已经来了,新媒体出现后,所有副刊人都面临新观念的冲击,我们不得不接受,要打破固有的框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痛苦转型,我现在正在做《中国副刊》的新媒体。好在这些转型没有离开报纸的母体,是在这个土壤上滋生。
文化副刊内容最重要。过去我们说“新闻为攻,副刊为守”,现在倒过来了。新闻同质化太厉害,一条新闻,人人都可发布,哪一条是独家?新闻上的攻守平衡已经打破,现在,副刊作为报纸的一种进攻手段,优势是原创性,这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成了我们的拳头。
我们的优势是内容生产,同时,我们又是制作人、发布人,信息发布和传播正在重新洗牌,副刊也在转型。副刊人的综合素质要提高,和融媒体结合进行内容生产,面目更加亲民、随和、亲切,更注重服务性、实用性、交互性。
读者要分流,内容要分众,把读者层细分,精心服务,度身定做,增强有效阅读,我觉得黏性特别重要。
我的印象中《江南周末》办得很好。我记得2006年来参加副刊年会时,你们正在做版面改革,你们的观念很对,以美术设计的理念,将内容与图片结合起来,整个版面语言构成一个作品。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张健:
意识要转变,本领要拓展,原则要坚守
寄语《江南周末》:十六岁正青春,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祝愿《江南周末》佳作荟萃,更上层楼。
说到浙江嘉兴,我就会想到南湖,想到红船,因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南湖红船上诞生的。能在建党百年之际,来到嘉兴南湖瞻仰、学习,这是特别难得的机会。当然,我也知道,嘉兴还是人文荟萃之所,人杰地灵,俊采星驰。
新媒体发展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全媒体传播是当今媒体传播的新形态,在这个背景下,副刊必然迎来变化。对于副刊编辑来说,这种变化的诉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意识要转变,如何让副刊的内容获得更大的传播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是副刊编辑时刻需要琢磨的事情。副刊编辑需要从一个单纯的版面编辑、文字编辑,向一个全能型的新媒体编辑转型,需要培养互联网思维与用户意识。我们在版面见报之后,甚至之前,就开始着手考虑版面内容的新媒体推送,在合适条件下,也会将版面内容进行新媒体转化;其次是本领要拓展,一个深切的感受是,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文字编辑,在新媒体时代是万万不能了。新媒体时代,副刊编辑更需要一专多能。文字之外,视频、摄影、剪辑、创意、海报,长枪短炮,最好样样皆通,至少有所了解,本领越多,生存性越强,越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三是原则要坚守,越是看重流量的时候,越是要有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传播不可能不看重流量,但传播更要注重分析舆情,围观的人越多,并不代表传播的效果就一定越好。还是要将格调高、内容精、形式活结合起来,为高端内容的高效传播赋能。
《新民晚报》首席编辑吴南瑶:
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打造人格化的精神部落
寄语《江南周末》:十六岁,正是青春少年,意气风发,祝福《江南周末》能乘着媒体变革的东风,顺势而为,逐浪而起,创造美好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嘉兴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这次很高兴有机会,来全面感受一个红色的嘉兴、人文的嘉兴、艺术的嘉兴,丰饶富足的江南宝地。
当下,媒体被时代、被新的传播方式推动着往前走,这种推动,不该是被动的,作为媒体人,我们更该思索,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新的力量,媒体的定位、功能会产生什么进化,我们能为我们的读者做些什么?马化腾说过一句话:深化人与人的连接,服务与服务的连接,让连接创造价值,是我们不断进化的方向。这句话,拿到媒体行业,似乎也值得玩味。
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我们与读者的互动变得更为立体宽博、无时不在,这要求我们要更致力于打造一个人格化的价值传播平台、人格化的精神部落,去创造与读者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就我们的“夜光杯”而言,它就像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聚集起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期待被温暖、被鼓励、被支持着前行的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和治愈。“夜光杯”除了深耕内容外,无论是“市民读书会”、“夜光杯进校园”,还是“父母的选择”童书榜评选,都是“夜光杯”在打造自己的大IP产品的一种尝试。这种事件营销的方式,放大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并顺势把这一优势延伸到融媒体平台上,延伸到各种终端中去(PC终端、移动终端等),这或许是重塑老品牌新形象的有力把手。
副刊有多成熟,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尽管万花迷眼,但副刊的踏实沉稳、丰富鲜活、灵动雅致,会给读者提供更多从容思考的机会,成为人们追求慢生活时心灵休憩的净土。
苏州日报编辑中心副总监高琪:
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出
“新”的活力和张力
寄语《江南周末》:祝福《江南周末》青春焕发,接续江南文脉,再绘江南新景。
嘉兴既有小桥流水之柔,又有钱塘大潮之刚,同为诗性江南,却与苏州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说苏州是精致而闲适,嘉兴则注定是一个出发的地方。无论是一百年前南湖里的红船,还是创办了16年的《江南周末》,都是一个刚柔相济、崇文厚德、不断行进着的出发者形象。
我对《江南周末》印象比较深刻,之前也看过你们副刊出的《名人之后》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为苏州的人文底蕴所自豪,但了解了嘉兴的名人后,还是有种被深深震撼的感觉。我对嘉兴的印象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媒体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传统媒体也终于进入了一个重新定位和重塑优势的新节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我们不能惧怕、要积极尝试,争取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转型升级的道路。副刊一直给人的特点是文化底蕴深厚,但要永葆生命力,就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年轻的读者。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新”“快”,副刊未来必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出“新”的活力和张力。
浙江日报社媒体文化新闻部副主任竺大文:
结合新媒体,做出副刊独有的韵味
寄语《江南周末》:希望《江南周末》能够和嘉兴的古镇一样,韵味悠久。
嘉兴是座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虽然来嘉兴的次数不多,但嘉兴的那些古镇,每一处都风姿绰约。除了古镇,乌镇戏剧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作为民间独立运营的一个戏剧节,获得如此成功,令人惊叹。
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各式各样的传播方式不断改变着大众的阅读习惯,传统媒体急需变革,可谓是“百年未有之变局”。虽然副刊一直在追求“慢阅读”,但要满足传播便捷化、即时化和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需求,依然需要作出改变,因此传统媒体的改革必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新媒体的冲击下,能坚守纯副刊的媒体已经不多了。但新媒体的到来,对传统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一直都在互相影响。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依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内容为王”就是副刊引以为傲的资本。有个性、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再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就能做出副刊自己独有的韵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