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村子里的文娱乐园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张应隆

【礼堂名片】

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文化礼堂于201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达1275.4平方米。结合当地水韵风貌特色,南漾村文化礼堂采用了徽派建筑简约大气的风格,与南侧的稻田、竹林、景观亭交相呼应,形成了独有的一道风景线。礼堂按照“一廊两堂八室”的形式进行规划布局,内设礼堂、讲堂、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电视读报室、乡贤工作室、健身康复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活动室,文化礼堂外配有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景观亭、健身路径等文体活动设施。

2020年南漾村携手海宁市老年大学共同搭建平台,用活教学资源,通过党课联学、活动联办等多种形式,打造乡村振兴的“文化新引擎”,将文化礼堂打造成集学、教、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阵地”。通过老年大学讲师团,开展联合党课政策理论宣讲进礼堂活动,每月开展微党课宣讲;利用春泥计划载体开展“学名人,立志向,争当时代弄潮儿——海宁科技精英励志故事”讲座,在田间地头开展节约粮食宣讲会,在党员先锋站开展敬老爱老宣讲会,为村民提供多元化新思想宣讲活动,累计开展活动达60余场次。

【礼堂故事】

“茧子是怎么来的呀,为什么要把茧子放到冷水里?”去年9月的一天,20多名南漾村本村的孩子在文化礼堂里围着朱六英老人不断地问着各种问题。朱六英已71岁,她一边笑着给孩子们讲剥茧子的故事,一边回忆自己的童年。江南水乡,蚕文化承载了许多老一辈人的乡愁和记忆。朱六英老人回忆说,自己小时候,也像现在一样,跟着奶奶学怎么剥茧子,这画面仿佛仍在眼前。如今,有了文化礼堂这样一个传承记忆的好场所,她感到很开心。“虽然现在养蚕的农户没那么多了,但希望这份记忆能随着这座礼堂一代代传承下去。”朱六英老人笑言。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10月南漾村文化礼堂正式启用以来,时不时总有展示“农耕文化”的活动在这里开展,这些活动的主角一般都是村里的老人。除了剥茧子展示之外,还有老人使用老式工具现场做草鞋、搓草绳。“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江南水乡才有的特色文化和记忆,这些可以说是文化符号,要流传下去,需要我们用活动的形式去弘扬和传承。”南漾村党总支书记胡学光对记者坦言,村里的孩子们平时在学校里学文化课,周末闲暇时间就可以到文化礼堂里来学学“乡土课”。要让孩子们记得是这样一方江南水乡的水土养育了自己。

承载乡愁,传承记忆,在南漾村文化礼堂里,你能看到的还远不止这些。2020年,海宁市首家村级“家门口”老年大学在南漾村文化礼堂成立。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南漾村文化礼堂,依托老年大学的平台,跳舞、练太极拳、看电影,邻里感情也更加融洽和睦了。

“我每周都会到这里,安排一两个小时时间学跳排舞。”南漾村村民金阿姨笑着告诉记者,文化礼堂则有专管员安排老师来教大家跳舞。“我每次来啊,都有二三十个老姐妹,还交到了不少新朋友哩!”金阿姨说,自从这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开学”以来,村里大伙儿的生活更加丰富了。金阿姨的话道出了更多村民的真切感受。“我们希望,通过和海宁市老年大学的合作,在教学资源下沉的基础上,依托文化礼堂为老人们提供更多的兴趣课程,丰富村里老人的养老生活,为村子注入更多活力。”胡学光坦言,今后,文化礼堂也将承办更多村里群众的文体娱活动,让村民感受“精神家园”的独特魅力。

【记者感悟】

传承家乡的文化记忆,流传江南水乡的点滴故事。在南漾村文化礼堂里,这样的感受十分深切。那些儿时记忆里常见的场景,仿佛又在这座文化礼堂里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而“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更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活动,平日里,欢声笑语充满“课堂”,也扮靓了文化礼堂的缤纷色彩。

(图片由海宁市硖石街道南漾村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