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君 周伟达
2020年的序幕,开启得无比沉重。
新冠疫情突袭,全民抗疫。南湖儿女用众志成城和坚韧不拔面对考验。
“云上”的日子,我们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提振了勇气,从复工,到复兴,这座千年古城逐渐恢复活力和繁荣。
2020年,将被永远铭记,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这一年的独家记忆。
如今,站在2021年的门槛,回望这一年,八大关键词映照了这座城市的人文足迹,一窥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从全民战疫走向复兴。
战疫
原本是万家团圆的除夕,一批白衣战士却整装待发;历来是最悠闲的新春,千万名志愿者却在冷风中执勤忙碌……这一年,我们熟悉了体温计,认识了健康码,和口罩相亲相爱。2020年,我们都是“战友”。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首批“医疗嘉军”奔赴武汉。嘉兴陆续派出五批援鄂医护人员,逆行征战抗疫最前线数十个日夜。直到4月18日,援鄂的104位嘉兴医护人员才全部回“嘉”。
3月7日,首批28位嘉兴市驻沪防疫队人员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口岸,开始承担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和来浙旅客的转运工作,到4月16日,圆满完成任务后归来。
全国战疫,有我“嘉军”之力。嘉兴本地战疫,全民动员,每个人都成为这场战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个细节都让人难以忘记。
因为疫情,人们宅在家里犹如困兽,加上前景未明的抗疫形势……焦虑的情绪需要安抚,战疫的信心需要鼓励。我市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或奋笔战“疫”,或视频加油,短时间内佳作迭出。嘉兴市文联新春一周内就收到70余封嘉兴作者的投稿邮件,包含曲艺、歌曲、诗歌散文、广播剧脚本、视频等各种文艺形式,还有200多件美术作品,其中7件漫画作品在2月初被人民日报旗下的媒体刊用。嘉报集团和嘉兴市文联联合发起“艺术义拍”,筹款资助湖北贫寒学子(详见今日《江南周末》封底版)。
2020年5月23日,包含摄影书画三个艺术类别的“循光前行
以艺抗疫”嘉兴市文艺作品展在“嘉兴文艺之家”展出。
云上
2月8日,中国传统元宵节,晚7点,读嘉《2020庚子年网络元宵晚会》让禾城读者在“云上”共度元宵。
2月10日,海宁尖山新区推出“音乐手势舞”《全民防疫歌》,参与演出的4位女生分头在家录像,再用电脑编辑合成。
2月28日,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暨“勇担使命·共克时艰”抗击疫情“云诗会”在南湖会场上演,多家直播平台同步播出,吸引近百万名网友观看。
“花棚姐妹学堂”“暖心女神帮帮团”通过“云助力”,帮助海宁和平湖花农果农在线销售鲜花和时令蔬果……
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云上”毕业典礼,求职和面试也在网上进行……
2020年上半年,因为抗疫,我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云上”——云课堂、云会议、云直播……如果你是《江南周末》铁粉,那你一定会注意“好书有约”推出的“大家云荐书”(详见今日《江南周末》第三版)。
疫情让我们暂时不能亲临“直面”,不能“促膝”而谈,但网络让我们随时随地“连”在一起。
数十万人的云上课堂,老师们在手机和电脑上批改作业眼睛又干又疼,又担心学生的视力和健康,2月下旬他们“化身”快递员,组队为学生送纸质教材到家。活泼好动的孩子必须待在家里上网课,不能和同学愉快地玩耍,又要和家长朝夕面对,一度被称为“神兽”,直到4月中旬,中小学陆续复学。
复工
春节刚过,嘉兴疫情防控进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新阶段。疫情逐渐可控,快递、餐饮、住宿、健身等行业逐步复苏,直播带货火起来了,文博会开幕了,电影院也重启营业,嘉兴老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本报策划《嘉兴复工者》《当文化遇上直播风口》《嘉兴文博会上的文创“后浪”》《从停摆到重启——他们与嘉兴电影院的故事》等报道。
湖北籍90后快递小哥王剑过年没回家,每天早上7点出门,派件一天,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他见证了疫情期间城市的冷清,也迎来了城市复工后逐渐恢复的生机。
漫画家使徒子团队携手平湖市文旅局,打造嘉兴首个官方文旅抖音号,结合平湖文旅景点、企业、产品等,定期发布原创视频进行宣传。诗人白地在海盐六里朱家门“白地三影”民居首次触网,两小时直播,成功带货4000盆绣球花。
80后创业者郑马君率领团队“纸梦公园”,用纸做文创,希望升华中国纸文化。桐乡“陶瓷夫妻”时杰、陈丽君携手创立格林美术工作室,让传统工艺在市场中焕发新活力。
7月下旬,停摆170多天的嘉兴电影院复工营业,戴着口罩的影院经理接受采访时眼角泛着泪。据统计,中国电影2020年总票房破200亿元,虽是近年来最低,却是疫情之年全球票房第一。
在战疫与复工中,我们终将告别昨日,愈加珍视生活。
在别离与新生中,我们难免百感交集,仍将走向未来。
复兴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和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本和魂。
2020年“禾城文化复兴行动”必将在嘉兴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禾城文化复兴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嘉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打响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史前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做好“六个一”,即一湖(以红船为核心的南湖红色文化区)、一河(以运河为纽带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区)、一城(以罗城为重点的古城文化保护区)、一轴(以子城为中心的城市中轴区)、一古(以马家浜遗址为重点的史前文化展示区)、一名(以梅湾为中心的名人文化展示区),打造没有围墙的江南水乡城市博物馆。
在此大背景下,本报以“禾城文化复兴行动”为题,推出《聚民意,绘禾城文化复兴图》《给我三年,还你千年,禾城文化复兴吹响集结号》等系列报道。
这一年,电影《大浪淘沙:启航》,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江河东流》,“红船精神”全国网络文学大咖征文活动第二季成果《红雨》等,或全力推进,或精品呈现,为建党百年献礼。
这一年,嘉兴火车站停站改造,春波门瓮城旧址考古发现,为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工程精准定位、增添光彩。
这一年,子城遗址公园基本完工,呈现嘉兴城的前世与今生。
这一年,《勤善和美嘉兴人》《勇猛精进嘉兴人》两书首发,用七千年历史,一百篇故事,生动解读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
这一年,《嘉兴文献丛书》编纂出版项目发布会举行,这部最全地方文献总集,赓续了嘉兴文脉,助力禾城文化复兴。
这一年,“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系列活动因纪念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而在嘉兴温暖举办,感动了来自江沪浙乃至北京等地的嘉宾和读者。
这一年,第二届“千年古县·干宝遗风”新时代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海盐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讨论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未来。
这一年,吴镇真迹《古木竹石图》“回嘉”了。
这一年,嘉兴召开了纪念王蘧常120周年诞辰座谈会;海盐举行了第六届“三毛杯”(2020)中国漫画大展,纪念张乐平110周年诞辰;桐乡举办“子恺杯”第十三届中国漫画大赛暨桐乡市第六届丰子恺漫画艺术节……
禾城文化复兴的画卷正磅礴展开。
两新
2020年5月23日,嘉兴市紫阳街191号,百年老宅高家洋房正式成为“嘉兴文艺之家”,文联12个协会(学会)在这里有了家;西边的辅楼有展厅、培训教室、多功能厅,展览、培训讲座、小型演出都可在这里举行。
“文艺两新”有了“家”。
“文艺两新”,指“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提到“文艺两新”。
到2020年,嘉兴有新文艺组织2000多个,新文艺群体800多个,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网络文艺等13个门类。看到这个数字,就可以理解嘉兴这两年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门口的展览和演出。
80后青年导演张波辞职做话剧时,曾担心过“吃饭”问题,如今,靠文艺演出养家糊口已没问题了。虽然辛苦,但为了文艺梦想,他觉得值得,希望创作出更多的话剧作品。与他同样执着的还有比他更年轻的90后导演吕安迪,也奔跑在话剧艺术的追梦路上。
融合
自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两年,嘉兴与长三角文化融合日益明显。上海书展中的“嘉兴元素”越来越多,在嘉兴,也有多场文化活动为证。
2019年8月嘉善与上海越剧院签订《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戏曲剧院与地方文艺合作共建意向书》,2020年5月成立青吴嘉文艺联盟,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我市嘉善按照三地合作、轮值主席的原则,深化文艺合作基地建设,开展跨区域合作活动,建立“湖海边”微信公众号,统一推送三地文艺信息和代表性的文艺创作内容。正如“湖海边”微信号《试刊词》中说:江南文艺,应该走出河荡边,走向湖海边。湖气,海气,湖海气,才是真正江南气,也是改革开放的气息。
嘉善90后张艾嘉既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也是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2020年,张艾嘉分别荣获第二届浙江曲艺奖新人奖和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
文化的融合不仅是长三角的融合发展,更是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2020年11月27日,第六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在海宁举行,主题是“‘非常时期’文艺的价值与力量”,全国的优秀青年文艺评论家在海宁盐官探讨后疫情时代文艺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同一时间,“离散与回归:木心研究与华语文学教育论坛”在桐乡举行,成立了木心研究联盟。
到2020年,中国·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已连办十三届,成为嘉兴重要的学术品牌,2020年端午研讨会增加云体验,同期推出当代全国风俗画展、风俗画相关理论讲座、嘉兴风俗画创作基地考察等,立体多元地呈现主题。
援青
有一种温暖叫都兰,有一种大爱叫援青。
2020年9月,“南湖情
都兰韵”嘉兴文学艺术交流慰问团赴青海都兰交流。嘉兴十余名作家、书法家慰问援青干部,参观都兰博物馆和援青十周年图片展,赠送文学艺术作品,举办书法笔会,为都兰中小学送去了文艺讲座,到田间地头和高原湖泊进行文艺采风。
都兰境内有众多古文化遗址和千余座唐蕃古墓葬,丝绸之路从此经过,所以都兰还有“南丝绸之路”之称。
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2020年是嘉兴市援青10周年,共派出四批援青干部。10年来,援青干部在主动融入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嘉兴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傅琦红认为援青干部远离家乡和亲人,缺氧不缺精神,高海拔高标准,全身心投入都兰各项建设,用实际行动展现“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用汗水诠释了舍家为国、倾情援青的深刻内涵,正如一位老师写的:男儿身负青云志,万碛千山写忠诚。
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统筹城乡发展,专程到嘉兴进行为期四天的蹲点调研,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同年,嘉兴率先制定《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0余年过去,嘉兴五县(市)两区全部进入“2020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单前40位;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全省最低……
嘉兴人民安居乐业,实实在在过上小康生活,并从物质小康跨越到精神小康。
一滴水照见阳光。《江南周末》在年尾抓取了“两滴水”——
海盐县通元镇文化老人胡永良,与新中国同龄,他出生在寺庙里,住过草棚、平房、楼房,如今即将搬入新小区,他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同时,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能借书看,到后来通过努力成为基层文化站长,再不断奋斗拓宽知识面与朋友圈从镇里走向县里,成为地方文史专家,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可以说,老胡的一生,既有物质小康的一面,也有文化小康的一面,他所走过的七十余年,就是新中国不断发展走向强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奔向小康的过程。
秀洲区王店镇建林村的村嫂们用镜头,记录下嘉兴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生动轨迹。始于2003年的村庄整治驱动建林村逐渐走上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蝶变之路。随后,农家乐、民宿、赏梅节等文旅资源互为配套,每年为建林村吸引大批游客,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纷至沓来。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8250元增至如今的3.3万元,幸福生活蒸蒸日上。村嫂摄影队正是嘉兴农村居民追求精神小康的一个鲜活例证,她们用自己的作品向外界传递着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