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历久弥新的江南风情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不可否认,在当下,江南越来越成为广袤中国的一个审美维度。江南,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更是精神和审美的概念,包括了湿度、温度、色彩等等诸多元素,它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领域所在。于是,古往今来,作家笔下的江南各有风姿。

王寒的散文集《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就是一本别有风姿的散文集,不蔓不支,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

从小学起,每个学生都会背诵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背是背了,也知道这是二十四节气,但对其中的意义,并不知晓。日子川流不息地过,直到为人父母,才惊觉二十四节气原来蕴含了生命的无尽密码,它是百科全书式的,是农耕时代每一位大地之子的生存指南。

王寒是出生于西湖边的台州人,书中所道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如遇故人,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之感。全书共二十四篇,以二十四节气为大标题,小标题取得摇曳生姿,足见王寒的写作功底。

就以开篇为例,在《立春——以一根秤杆挑开春天的红盖头》里写道,“开往春天的地铁,第一站就停留在立春。从岁末的大寒到开年的立春,季节与季节之间的转换,并非直截了当,有余音袅袅的过渡,像命运,有起承转合,又像扯不清的情事,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文字读来有余味,转弯抹角地传递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写的是节气,联想到的却是命运,两者无缝对接在一起,不禁让人击节叫好。接着,从立春的“立”说到乡村的喜事,又从乡村的田野说到李清照、陶宗仪笔下的立春,立春在作者笔下像一根秤杆,它挑开了春天的红盖头,开启了春天的模式。

看一个人的写作,语言很要紧,语言乏味了,就看不下去。但吸引你看下去的还有内容。读者会好奇,台州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样子的,跟我们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里?说到底,书中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知识储备,如果里面的内容是读者知道的,书的可看性又降低了些。在这本书里,惊喜地发现台州二十四节气的别样之美。台州是老天赏饭吃的地方,几乎每个节气会端出各色各样的小吃来,令人眼馋。

想起小时候,过年前,总有老人挨家挨户送春牛图,主人欢喜地收下,摸出一个角子,或者走到厨房撩几条年糕送给他,这是对老人的敬重,也是对节气的敬重。节气教我们敬天惜物,它像一株树,枝枝杈杈都是说不完的故事……生为中国人,为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古人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书中,可以领略到众多的农谚,“正月灯,二月鹞,三月拔麦叫,四月纺车响,五月麦上场。”“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农谚像一颗颗珍珠在书中闪光,虽然农耕时代过去了,农谚还活在老辈人的口中。二十四节气以北方的农事为准绳,到了南方,往往要滞后几天。有的可能还不会来,像大雪。江南的大雪是稀客,有时来有时不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二十四节气它所蕴含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古今不一,南北不一,它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王寒所著《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它选取的是一位江南女子的视角,从日常生活入手,在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果、一粥一饭中,感知江南独特的风物风俗,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在冬天,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

本书装帧别具一格,每个节气配了一幅黑白木刻,木刻作者赵宗彪,是王寒的先生。他们用一根秤杆,挑开了春天的红盖头。如此,真的甚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