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20年“好书有约”好书书单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编辑人语

2020年,注定是进入史册的一年。从世界到个人,我们都承受着压力和考验,很多东西也在发生着改变,而在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们都可以有书相伴。

盘点2020年“好书有约”好书书单,也是在重温我们走过的2020年。每本书,既记录过往光阴,也可以陪伴我们走上2021年的新征程。

作为一份年度书单,我们自知,有很多遗漏和不足。以书为镜,我们期待,一本好书的阅读过程,也是我们和自己相遇,和历史相遇,和世界相遇的过程。

2020年的好书书单,来自于过去这一年的月好书榜。这之外,我们还推荐了几本榜外书目,它们都曾在“悦读”版上亮过相。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

任爱红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塔拉·韦斯特弗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在塔拉看来,这本书并不是一个不断与原生家庭剥离重获新生的故事,而是这个过程中的失去、改变、获得。

《血疫:

埃博拉的故事》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查德·普雷斯顿通过长达数年的深度采访,极具临场感的大量细节,以及出色的文学技巧,使得这部非虚构作品获得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20多年来,《血疫》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已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之作。

《悲伤的力量》

[英]朱莉娅·塞缪尔

黄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悲伤的力量》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死亡和随之而来的悲伤情绪。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悲伤的过程,承认悲伤的必要性。只要我们找对方向,悲伤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

《沉默的巡游》

[日]东野圭吾

边大玉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沉默的巡游》是东野圭吾很成熟的作品,故事在高潮开始后不停反转。东野在自述中所说,这一次的对手是“一群失去挚爱、善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联手制造了一个棘手谜题。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美]

贾雷德·戴蒙德

曾楚媛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探讨了一个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写过《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戴蒙德,这一次带我们巡礼各国在历史中的危机应对,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进化等跨学科视角展现人类自古以来如何应对危机的历史沿革。

《百年沪杭线漫行记》

采菊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09年6月,沪杭线在枫泾站接通,沪杭全线通车运营;2009年5月,枫泾站停止客运。就从枫泾站,律师出身的采菊开始了她的沪杭线的百年之旅,于百年的历史烟尘中打捞一个个被掩埋的小站。

《护士的故事:善良的语言》

[英]

克里斯蒂·沃森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英国作家克里斯蒂·沃森从事了20多年的护理工作,借助她的记录,我们来到医院的各个角落,从一位护士的视角,理解医院中的喜悦与悲怆。

《先生们》

李辉

大象出版社

《先生们》写得平易又深情,记录了作家、人文学者李辉与巴金、冰心、黄永玉、汪曾祺、贾植芳等三十多位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书中收录了很多作者珍藏的老照片和手札。

《逝物录》

[德]尤迪特·沙朗斯基

陈早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尤迪特·沙朗斯基是德国受瞩目的80后作家、艺术家,这本书记录了12件已在地球上永远消逝的事物,这些逝物横跨艺术、自然、建筑、宗教、文学、电影,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我们所处的文化社会和自然社会。

《阅读的故事》

唐诺

理想国、九州出版社

《阅读的故事》可以说是唐诺的阅读进化史,入选过《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好书。围绕阅读,作家谈天谈地,我们可以由着他带你走进阅读的迷宫。

《无处安放的同情:关于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实验》

[德]汉宁·里德

周雨霏

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很硬核的伦理学著作,是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的经典著作,探讨了人类责任心能够触及的边界,也论述了关于这个时代由同情引发的道德危机。

《木心上海往事》

铁戈

上海三联书店

木心曾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他一生中一大主要时期,就是上海时期。对于上海时期的木心,《木心上海往事》填补了这一空白,记叙了从前的木心在上海时期的轨迹,回忆他和木心、木心和朋友们的交往。

《马可瓦尔多》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马可瓦尔多》被认为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早在其成名作《看不见的城市》之前,这部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中,卡尔维诺就已经将热切的目光投注在城市空间。

《故宫六百年》

祝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故宫建立六百年。祝勇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近年来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新作《故宫六百年》更可以视为他此类作品的集大成者。

《穿越非洲两百年》

郭建龙

天地出版社

《穿越非洲两百年》的作者郭建龙以自己的亲身探访,试图告诉我们非洲的真相。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自说自画:从黑龙江到澳大利亚》

沈嘉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画家沈嘉蔚的图文随笔集,画家所思所想,画家的来处去处,都在“自说自画”中。因为绘制油画肖像,沈嘉蔚结交了无数的中外朋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事实上,这本书更多地落笔于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走出唯一真理观》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走出唯一真理观》是哲学教授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是他这段时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此生只为守敦煌:

常书鸿传》

叶文玲

浙江人民出版社

叶文玲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常书鸿这一生后来都保留着一种使命感: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常书鸿的敦煌一生,也已是敦煌往事的一部分。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李零

、刘斌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从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集齐十位考古队长,通过他们的讲述,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这十个遗址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鼎盛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原、边疆到海洋,基本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明的大致轮廓。

《秋园》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秋园》写的是一个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秋园生于1914年,写这个故事的是秋园的女儿,亦即书中的之骅。老太太在厨房里从七十岁开始写这个故事,在八十岁最终完成这本处女作。

《晚熟的人》

莫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这部作品延续了知识分子返乡的视角。在他的“高密东北乡”,莫言捕捉了故乡当下最新的生存状态,譬如当下的网络世界。莫言更是以获诺奖后的身份,深度介入书里,也让我们读到莫言获诺奖后面对的世相人情。

《你和我》

万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万方是戏剧大师曹禺的女儿。《你和我》里,有她父母的民国情书和家族照片,有曹禺与巴金一生的友谊,还有两个家族的百年际遇。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在这本书中,埃里蓬通过对底层生活困境的回顾和剖析,试图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怪诞故事集》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李怡楠

浙江文艺出版社

托卡尔丘克以“怪诞”的方式,讲述着人与自然,与一切事物之间那种隐秘却又似乎可感的联系,也讲述着我们这个急速发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焦虑与真相。

《影响商业的50本书》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家吴晓波从他私人书房的上千本商业经典中,挑选出50部代表性作品,带我们理解近300年来的经济理论迭代、商业发展脉络。同时,每一本经典名著之后,又有几本扩展的推荐书目。

《斑斓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张炜几十年古典诗学研究的成果,也是部授课实录整理稿。《斑斓志》没有走传记的写法,而是由苏东坡的一生提炼出七个主题词,循着诗人的生命轨迹,阡陌纵横迂回逶迤,揭示苏东坡人性深处。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许子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许子东细读张爱玲》的作者许子东,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以细读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传奇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文本,并提供了纵横交叉的角度。

《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黄灯是广州一所二本高校的老师,从教14年,她在花名册上记录下4500多个学生的姓名。她审视自己的教学,也观察记录学生的命运。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命运,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的作者汉宝德是台湾建筑界的教父式人物,他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阅读此书,让我们可以在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来处和去处。

《烟火漫卷》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聚焦哈尔滨城市的百姓生活,诉说家长里短的生活之苦与岁月之甜。在人物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也读到了哈尔滨的历史,读到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烟火。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美]

露易丝·格丽克

柳向阳

范静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完整收录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的《阿弗尔诺》和《村居生活》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格丽克的诗关注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而死亡居于核心。

《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

汪曾祺

杨早

主编

未读·文艺家|贵州人民出版社

汪曾祺是1920年生人,2020年是他的百年。《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是将汪曾祺散文中的追忆、记事性质的文字,联缀起来,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讲述自己一生的。

《暂坐》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暂坐”是茶庄名,茶庄老板海若是书胆,以她为圆心,十余位女子组成了一个小世界。除了这群女子外,《暂坐》也定向扫描了众生中的一些群体,比如文人、商人、官员、讨债公司等,写的是众生之相。

《何以为我》

[美]阿列克斯·提臧

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是普利策奖得主、非虚构作家阿列克斯·提臧的自传体图书。这是一个关于亚洲人漂泊和生存于美国的故事。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了自己作为一名亚洲人尝试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所经历的百感交集。

《文学的鲁滨逊:

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

夏春锦

华文出版社

在《木心考索》之后,夏春锦出版了这本木心前半生的传记,本着“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的态度,夏春锦勾勒了木心前半生的人生轨迹。这是木心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从出生到求学再到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以艺术为毕生志业的生命历程。

《偏见的本质》

[美]戈登·奥尔波特

凌晨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在人类的历史特别是进入现代,不同国家、民族、人种、性别、地域之间的交往和摩擦日渐增多,关于偏见和歧视的指控,乃至于因偏见而生的仇恨言论和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的著作《偏见的本质》,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0亿岁了》

[英]

比尔·布莱森

闾佳

读客文化|文汇出版社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0亿岁了》是一部从30亿年前单细胞斑点开始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莱森是欧美家喻户晓的作家,以其英式黑色幽默和美式轻松搞笑结合的标志性文风,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在世的最有趣的非虚构作家”。读这本书,就是一段重新认识自己的美妙过程。

《艺术家们》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艺术家们》是冯骥才的最新长篇小说,刻画了激荡时代中,以“三剑客”为代表的一代画家,近50年来在人生与艺术之间的浮沉。这部小说融入了深谙书画圈的冯骥才对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观念的表达和感悟。

《候鸟》

西西

青马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候鸟》是西西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它以女孩林素素为主人公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以小女孩的视角讲述如候鸟迁徙一般搬家避难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上海避战浙江,又辗转往复不断迁徙,最后跟随父母南迁至香港的家族故事。

[榜外书单]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两代学人,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

《证言》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证言》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说的续集。《证言》将时间设置在前作结局十五年后,通过三个不同的女性角色的经历和视角,拨开前作留下的重重迷雾。

《雾行者》

路内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雾行者》被誉为属于21世纪中国的全景式长篇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

《小花旦》

王占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小花旦》是作家王占黑的最新小说集,收录近三年来创作的六部中短篇作品。这一次作家从生龙活虎的街道走向城市的更深处,从上一辈走向自己的同龄人,也尝试走入每个普通人内心的秘密森林。

《生死课》

袁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生死课》讲述了关于生死的中国当下故事。这本书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

《范用存牍》

艾芜

巴金

毕朔望

卞之琳

冰心

汪家明

三联书店

出版家范用(1923—2010)在几十年的出版生涯中,精心保存了近2000封与作者的来信,这些作者,多是现当代文化大家,如夏衍、巴金、汪曾祺、黄裳等。其中涉书事、文事,还有老友间的“任意闲谈,无所顾忌”。《范用存牍》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和出版史的宝贵资料。

《文化失忆》

[澳]

克莱夫·詹姆斯

北京日报出版社

《文化失忆》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大型人物辞典,也是酝酿了四十年才完成的现代文明启示录。它由近百篇评点历史人物的文化随笔构成,贯通哲学、历史、政治、文学和艺术,召回从阿赫玛托娃到茨威格的人物群像,串起一部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化史。

(整理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