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在王店“约会”良渚文化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

梅晓民

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的王店镇,属平原水网地区,平均海拔只有四米。在这片肥沃富足的土地上,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在这里渔猎耕作、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良渚文化。后世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金满田(稻谷),银满舱(鱼),珍珠挂桑树(蚕茧)”的生动景象,为这片土地赢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名。因为工作关系,我在这里多次与良渚文化“约会”,见证了古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情况。

高墩里的秘密

王店镇地势西高东低,东片一马平川,西片则起伏较大。水田错落夹杂在桑园四周的低洼处,易受内涝,农民称之为“箱子田”。种植桑树的那些土堆(农民称为“高墩”)里,就隐藏着许多良渚文化遗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烧制红砖的窑口,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据我所知,仅建设乡就有砖瓦一厂、二厂,及联谊砖厂和建材厂等。制砖需要大量泥土,而那些高耸的土墩正是取土的好地方。在当时看来,高墩取土,既有了制砖原料,又平整了土地,一举两得。

不过,人们没有想到,无节制的取土,极大破坏了沉睡了千年的文物。到了本世纪初,大规模土地整理,几乎又把残留的高墩推了个精光。一些文物贩子每天蹲守在挖土机或推土机边,一见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璧等出土,立即和工人讨价还价,廉价购得文物,攫取暴利。

文物部门对此十分重视,专门聘任了各乡镇文保通讯员,一有情况及时汇报,但终因地广量大,再加上信息不通而鞭长莫及。有好多次,等到文保通讯员得到消息匆匆赶到时,珍贵的文物早已不见了踪影。

那时,我虽然被聘为基层文保通讯员,但对文物知识一窍不通,在多次陪同上级文保部门的专家到现场探寻后,才多少学到一点皮毛。比如根据土层的颜色来分析“文化层”,根据碎陶片来初步判断是墓葬还是村落遗址等。记得1998年至2000年,建设乡的国庆、建南、清泰桥和花鸟港等村,先后有良渚文化时期的古墓葬和古村落遗址出土,我常跟市文物管理处的陈建江处长一起出现场,察看出土文物。这些遗址,因破坏严重,大部分连痕迹也找不到了,只有小部分还能分辨出文化层,或找到几片极小的陶片。

清泰桥河西村遗址

清泰桥河西村遗址位于清泰桥村7组河西自然村。记得1995年左右,我随陈建江处长出现场,发现这里是一个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聚落址。据当地村民反映,那里的高墩,取土时曾挖出一些石斧、石锛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口古井。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高墩大部已经推平,所有的痕迹都找不到了。陈建江估计,剩下的高墩里应该还有“宝贝”,但限于财力,不敢贸然组织大规模挖掘。

访问高墩边的住户时,有村民反映,曾有一块斧头形的石头,因缺了半边,被文物贩子丢弃在现场,被他拿回家藏起来了。我们当即提出要看看这块石头,那村民嬉笑着不肯示人。经村干部再三做工作,他才去家里拿了出来。

陈建江仔细观察完石斧,对那村民说,石头残缺得太厉害,是不值钱的,但进行文物研究还是有用的。那村民很爽快地说:“既然不值钱,那就送给你们好了。”于是,我们总算有了点小收获。

2009年3月,嘉兴市进行文物普查,我陪市文保所几位专家再次到河西村遗址考察。经专家估算,河西村遗址东临蒋桥港,北为莲花港,面积约两万平方米。遗址内的高墩已全部推平,在粗略寻找地面物的时候,我随手捡到了一枚大拇指粗的陶制物品,好像是某种器物上的一只足,便把它交给了文保所所长徐信。

我当时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宝贝”。后来据徐信说,那是良渚时期的代表文物——鱼鳍形鼎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不经意的发现,为嘉兴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感到十分欣慰。

就在这一年,河西村遗址被列入了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建南村大墩岗遗址

在建南村宋家荡田南面,小地名佛子村的附近,有一处“大墩岗”。1999年6月,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这里进行了土地整理。推土机推平高墩的时候,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等玉器,还有石镞、陶碗等古人生产生活用品。

村干部见有这么多文物出土,不敢怠慢,便向我通报了消息。而且,一名村民在现场围观时发现了一块玉璧,因为现场人很多,这名村民不敢将文物私自带回家,便上交到了乡政府。

对此,我急忙向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和郊区文体局作了汇报。得到消息后,市文化局陈建江处长和博物馆馆长陈行一,以及郊区文体局局长周慧军等一起赶到了建设。

在我看来,村民上交的这块中间有孔的玉璧,非常粗糙,类似用来磨刨刀的砂轮。陈建江和陈行一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小声交谈,最后确认是新石器时代玉璧。大家正在兴奋时,又有一名村民从家中拿来了近似的一块玉璧。这名村民反映,这块玉璧是他前几天夜里在现场挖掘时得到的,他一直藏在家里,但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文物贩子多次上门,逼他廉价卖给他们,并恐吓说,如果不卖就要他“好看”。他惧怕出事,在家人劝说下选择了上交国家。

这天下午,一个小青年也将自己挖到的一枚石镞交了过来。

鉴于大墩岗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陈建江感到事态严重,便立即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系,要求进行抢救性挖掘。不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连续挖掘了五天,陆续出土了玉璧、玉环、石镞和陶碗等文物。

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探明,大墩岗遗址和河西村遗址一样,也是聚落址。遗址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180米。所谓聚落址,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它不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设施。大墩岗遗址对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该遗址当年就被确定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联村钟家港遗址

远古时期,嘉兴成为陆地之初,温湿气候与临海、多沼泽地的自然环境,很适合麋鹿的生存,成群结队的麋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捕猎,沼泽地减少,这种动物也在此绝迹,而它们的残骸、遗骨却永远留在了地层里。四联村钟家港遗址就曾出土部分麋鹿的胫骨。

位于四联村9组的钟家港遗址也为聚落址。大约在1985年,有人在家里打井的时候,挖出了许多动物骨骼,后经研究,确认是麋鹿胫骨,属马家浜文化早期遗迹,距今7000~6000年。另外,市博物馆还在此采集到鹿角、鹿牙及猪等兽骨以及釜、盆等陶片。

钟家港遗址面积约2300平方米,保存较好,1992年公布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我到王店镇文化站工作时,正值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重新聘请基层文保通讯员,我就将四联村的妇女主任洪秋英报了上去。洪秋英工作十分负责,经常向我反映有关情况。2003年,修建南湖大道,钟家港遗址刚好在大道的红线内,洪秋英得知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我,我也当即向陈建江处长作了汇报。隔日,我们一起到遗址处进行了考察。为了让遗址能得到更好的保护,经文物部门同意,后将遗址筑入了大道边的绿化带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